美國學者、鼓嶺文化研究專家穆言靈做客東南網演播廳:鼓嶺故事寫入書籍永流傳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艾倫(Elyn Maclnnis),很高興見到你。 穆言靈:見到你我也非常高興。平安平安(福州話)!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您在中國多久了呢? 穆言靈:我在中國有30年了。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這么久了,所以你能說中文? 穆言靈:是的,我會說中文,但是我不會說福州話,但我會說“平安平安(福州話)”。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好的。 穆言靈:平安平安(福州話)!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您是研究鼓嶺文化的專家,那么您為什么要開始這項研究呢? 穆言靈:為什么我們去了鼓嶺呢?因為原來彼得(穆言靈丈夫Peter MacInnis)的爸爸當(Donald MacInnis)、媽媽海倫(Helen MacInnis)都在鼓嶺有一個家。我的公公第一次來福州大概是在1939到1940年,日本人在福州旁邊建立了一個封鎖區,禁止船只進入,那個時候他想去福州英華學校(教書),但是(因為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兵轟炸福州)他們的學校要轉移去(南平)洋口,所以他就去洋口,在那里教了1年書,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學生們很愛他,他也很喜歡給他們上課。 他也非常愛中國,所以第二次世界戰爭(他)也回來(福州)了,和飛虎隊合作,抗爭日本兵的動作(抵抗日本侵略),他非常喜歡做這個工作,飛虎隊的工作,他很愛中國,(這份工作)也非常危險。然后他回去(美國),就跟彼得的媽媽結婚了,然后過一段時間帶她回中國來,他們在協和大學做了教授,教英文,這樣彼得就在福州出生,然后他3個月的時候,(彼得的父母)就爬山,他們就帶他到山上,到鼓嶺去,過一個夏天。 我和我先生,我們已經在中國有30年了,但是到2015年,我們覺得要回福州尋“根”,然后呢(我們)也有第二個責任,就是把我先生的爸爸的骨灰帶回福州來,因為他希望我們把他骨灰的一部分放在閩江里,因為他很愛福州,愛福州的人民,所以我們就到這里來,先把爸爸的骨灰放在閩江里,然后呢我們就到鼓嶺去了。在鼓嶺,我們發現,他們(鼓嶺的居民)跟我們說,他們不太明白他們的歷史,有一個(鼓嶺)地圖,有一些(門牌)號碼,但是不知道哪個人住了哪個(門牌)號碼,哪個家,所以我覺得這個可能我們可以去研究,(研究)從那里就開始了。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具體是如何開展鼓嶺文化研究和推廣的嗎? 穆言靈:我開始研究呢,我就是用因特網,但是我發現了,如果你要找福州的歷史,你不要(在英特網中)寫(搜索)“Fuzhou”,你要寫(搜索)“Foochow”,因為那個時候他們(百年前曾在鼓嶺居住的外國友人)就是用了那個寫法,寫了福州,所以查因特網如果你用(搜索)“Fuzhou”你查不到東西,老東西,你必須要用原來的寫法才能發現新東西,發現了這個以后我就找到很多歷史在英特網。 開始用英特網(進行研究),后來我就覺得要找人(曾居住在鼓嶺的外國人及他們的后代),我就檢查他們的名字,原來在哪里住啊什么什么的,能找到很多人,也不是很多,反正找到一個就開心嘛,然后呢我們家也認識一些人,因為原來他們都住在一起,所以那些家(曾居住在鼓嶺的外國人及他們的后代)彼得也比較清楚怎么找他們,所以研究就是這樣開始。 一開始尋找鼓嶺故事的時候,我就決定有一天我要寫一本書,那是三年前了,今年我完成了這本書。這本書現在不長,但是我們今后將會增加一些內容。這本書里有很多美麗的故事,包括一些我找到的并采訪了他們的人。例如,這是Len Biling,他過去住在鼓嶺的竹林山莊, 他現在98歲了,他會說福州話。他以前有一個小相機,他用這個小相機照了很多鼓嶺的照片,所以我們發現,這是鼓嶺老街上一個小商店樣貌。這里是1933年到1934年左右鼓嶺手冊上的一個商店的廣告。通過很多老朋友的記憶,我們開始了解鼓嶺,但是98歲的Len Biling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他記得所有的事情。 另一件我做的事是,我發現在網絡上很難找到鼓嶺,所以我想一些在鼓嶺居住的人們的后代,他們想找鼓嶺的信息,就會在因特網上找。因為我沒(在英特網上)找到東西,我知道沒東西,所以我就建了一個小網站,不少人找到了這個小網站,他們留言說我想跟你談談鼓嶺,他們說我的姑姑,我的家以前在那里。所以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結交了很多朋友。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下一步您打算如何繼續開展鼓嶺文化研究? 穆言靈:現在我的問題是,我有很多雜亂的資料,我必須整理他們,把他們的條理理順,(例如)所有關于網球場的東西放在這,或者關于泳池,關于每個人的故事,把每個人的故事分開,他們都做了什么,這就是所有我要做的,我必須把我的信息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做完這些后,我會出版我的第二本(關于鼓嶺的)書。 東南網記者陳佳麗: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再見! 穆言靈:好的,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