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恭義近照。 (受訪者供圖) 他從21歲大學畢業開始就和橋打交道,在35年的職業生涯中,主持設計了50多座特大型橋梁,捧得了橋梁工程技術界的“諾貝爾獎”——美國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和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國際杰出成就獎”。他就是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徐恭義。 趕上了建功立業好時代 1984年,徐恭義從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專業畢業,進入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工作。他喜歡鉆研,常常在辦公室加班、看書到深夜。周末,他騎著自行車去補習英語。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幾載,從未間斷。 徐恭義理論功底扎實,再加上迎難而上的“鉆勁兒”,引起了楊進、方秦漢等中國老一輩橋梁專家的注意,給予他長期、全面、深入的業務指導。 “我是個幸運兒!”徐恭義十分慶幸自己遇到了讓他受益一生的領路人,趕上了建功立業好時代。 汕頭海灣大橋、西陵長江大橋、澳門西灣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提起徐恭義的作品,國外工程師尤為羨慕和佩服,年齡相仿的美國工程師干了30年修了3座橋,而徐恭義主持設計的橋梁數量之多、含金量之高遠遠超過國外同行。 核心材料必須國產化 20世紀90年代初,徐恭義負責中國首座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的主梁設計。當時中國現代懸索橋從設計方法、計算理論到施工組織方法甚至每一個重要構件的加工制造都沒有標準,都要摸著石頭過河。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還需要更多的懸索橋。”徐恭義及其技術團隊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具體負責和率領下,團隊獨創性地解決了預應力混凝土主梁設計的一系列技術難題。該橋1995年建成通車,至今仍保持著同類橋梁的多項世界紀錄。由徐恭義撰寫的懸索橋混凝土加勁梁的設計方法,被作為經典案例收錄于美國懸索橋專業書籍中。 隨后幾十年間,一大批懸索橋問世,橫跨在祖國的江河之上。其中,徐恭義經手設計和咨詢的就有20多座。然而,他心頭始終壓著一塊石頭——懸索橋的核心部件主纜鋼絲一直依賴進口,高品質鋼絲的核心制造技術和定價權都不在自己手中。 “核心材料必須國產化。”徐恭義一直憋著一口氣。從2004年開始,他主持設計楊泗港長江大橋。不善言辭的他這一次苦口婆心地“磨”著、鼓勵著幾家有潛力的企業。最后,一家公司在他的指導下終于研制生產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超強度鋼絲,強度荷載在1960兆帕以上。 今年9月,楊泗港長江大橋即將通車。這座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雙層公路懸索橋不僅集成了中國橋梁設計、制造和原材料生產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還在懸索橋鋼桁梁中首次使用了全焊接工藝。“與美國同類懸索橋相比,這座橋梁用鋼量指標節省10%,截面干凈、外觀清爽,檢修維護效率也隨之提高。” 為追求完美而努力奔跑 一篇古羅馬碑文上寫著“建造永世留傳之橋”,這也是徐恭義的座右銘。 他深知,橋梁長期服役在復雜、惡劣的腐蝕環境中,只有在實用經濟之上更注重耐久性,才能實現安全運營,建造出“永世流傳”的橋梁。 為此,他為設計的每一座橋絞盡腦汁,不贊成過度奇異和外觀裝飾油漆。很多地方都希望“徐大師”能建造當地的地標性橋梁,然而一旦碰到橋型不合理的情況時,徐恭義就盡力說服對方。 2017年,徐恭義受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邀請,擔任“國際杰出結構獎”評審委員會評委,從此,國際最高橋梁結構工程大獎評選有了中國人的聲音。2018年,55歲的徐恭義成了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設立32年來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也是歷年來最年輕的一位。 “橋就像自己的孩子,它的成功與否,設計師要負最大責任。橋梁地處越偏遠就越擔心出現超載等情況,項目越多就越睡不著覺,壓力很大。”徐恭義說。 “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最得意的作品,每一座橋回頭看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徐恭義仍在為追求完美而不斷努力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