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日前,臺灣書法篆刻名家大陸巡回展福州站活動在福建省集珍藝術館舉行。來自臺灣的多名書法家與篆刻家,以禪思慧語為主旨,分享創作心得,共呈現書法、篆刻作品50余件。其中,曾任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的亮軒不僅是書法家,還是臺灣知名的作家。1988年,首次返鄉探親后,亮軒就經常往返于兩岸,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不遺余力。雖然兩岸分隔70年,但對于祖國統一,亮軒從未動搖過信心,他認為,同根同源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搭建兩岸民眾心橋最重要的基石。 ?記者:這次來福州,您的印象如何? ?亮軒:我覺得非常驚艷!你看在福州市內,有始建于唐朝的西禪寺,宋代高僧種下的荔枝樹依然年年開花結果;有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的三坊七巷;烏山保留有從唐宋一直到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這些文化遺產是福州的文化寶藏,給市民帶來無窮的文化滋養。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是非常幸福的事。這里的文化氛圍很好,我曾受邀到福州大夢書屋等開講座,場場爆滿,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記者:您經常來大陸參加文化活動。除了山川名勝,作為文化人,大陸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亮軒:我到大陸最喜歡逛的就是各種書店、書展。大陸很多國外名著的翻譯比臺灣做得好。所以,我常常是幾十本的買了寄回臺灣。像《馬克·吐溫全集》等都非常精彩。我還在大陸買了不少線裝書。這些經典書籍現在在臺灣已經不好買了。迫于經營壓力,臺灣書店以年輕人喜歡的流行類書籍為主。實際上各種典藏書籍,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另外,大陸很多城市遍布于街頭巷尾的民俗文化我也非常欣賞。比如,我在泉州孔廟附近喝過工夫茶、聽過南音。這種飄散在空氣中的文化氛圍讓人沉醉。 ?記者:現在臺灣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怎么樣? ?亮軒:1947年,我5歲時隨家人到臺灣,可以說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很深,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民進黨當局上臺后,不斷推動“去中國化”教改,大肆刪減課本文言文比例,惡劣地把“中國史”并入“東亞史”。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刨去之后,對年輕人荼毒很深。 ?這二十幾年,臺灣政治斗爭不斷,許多政黨為了權力,惡言相向,甚至不擇手段“追殺”對手,造成臺灣島內社會倫理急速下滑。我記得電視里有個評論員甚至說,“阿扁奸巧,所以很適合當臺灣地區領導人”,這不是很可笑嗎?這和我們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價值取向能把我們的社會帶往好的方向嗎? ?記者:您認為兩岸目前在中華文化的傳承方面有哪些可以互補的? ?亮軒:這些年大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重視。前幾年臺海和平穩定期間,大陸各種優秀傳統劇團來臺灣表演頻繁,整年都有看不完的好戲,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場場精神盛宴。而臺灣的藝術劇團多為民間自營,市場化做得很好,也有不少創新,兩岸有許多可以互相取經學習之處。 臺灣經濟起步較早,發展出了成熟的志工文化,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現在大陸的志愿者也很多,互助友愛蔚然成風。中華傳統文化提倡樂善好施,不一定是出錢,也可以是出力。我認為這也是兩岸可以互學互鑒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