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歲的陳文龍,是農村出身的苦孩子,比起同齡人,他吃的苦好像格外多。小時候,家里很窮,住的是土坯房,平時連肉都吃不上。13歲時,剛上初一的他就因為家貧,無奈輟學了。為幫父母還債,小小年紀,他便挑起生活的重擔,打零工、搞裝修、當工頭,走南闖北,風餐露宿,雖然吃了很多苦,可是好像就是難以掙到錢。 為改變命運,23歲已負債30多萬元的他,帶著妻子去了柬埔寨打拼。最慘的時候,露宿街頭,身無分文。后來,他卻通過自己的奮斗,成為了一個擁有2家工廠、手下員工達500多人的老板。 回憶往昔,陳文龍感慨萬千,他說:“如果不是吃了那么多的苦,又怎會感到生活的甜!” 1998年,陳文龍(右一)與父母和妹妹在福清老家合影。受訪者供圖 吃苦奮斗在金邊 “生活好像在跟我開玩笑,之前我在國內,雖然很能吃苦,很拼命地工作,但是好像一直處于‘還債—賺錢—又還債’的惡性循環。經常感覺債務剛還完,還沒喘口氣,又添新債。出國前的那一年,我包工程、搞裝修生意,都是莫名其妙地虧錢。”直爽干練的陳文龍一見記者,打開了話匣子,微笑之間已是風輕云淡。但2002年8月,他帶著妻子去柬埔寨首都金邊打拼時,背負著30多萬元的外債,他是憂心忡忡,不敢告訴家人,害怕他們擔心。 夫妻二人到了金邊,起初是通過一個親戚介紹,到一個港商開的服裝廠里打工,每月賺400美元,他們在這家工廠打了三年工。后來,這個港商因為賭博,把服裝廠抵押了,陳文龍有半年工資沒能拿到。“辛苦干了半年,一夜之間工廠倒閉,沒了工作,工資也發不出來。最苦的時候身上1分錢都沒有,而且那時候我老婆還懷有身孕。”陳文龍說,那個時候柬埔寨剛結束戰亂沒幾年,身處異國他鄉的他們想要打電話向國內的親戚、朋友借錢也很不方便。夫妻二人走投無路,只能蹲在路邊,無錢吃飯,無家可歸。 也正是那天傍晚,一個素不相識的福建廈門老鄉在街頭得知了他們夫妻的遭遇,二話沒說,當場拿出了100美元給陳文龍應急。靠著這100美元,陳文龍才在柬埔寨生活了下來。他用50美元租了個房子,把剩下的50美元做為1個月的生活費和水電費,然后繼續找工作,去別的工廠打工。“只是很可惜,這位老鄉恩人我一直找不到。”陳文龍十分惋惜地說,“他沒留下任何聯系方式,我只知道他年齡和我相仿,來自福建廈門 ”。 陳文龍后來去了金邊一家臺資企業、生產牛仔服飾的公司打工,在一個車間做部門主管,每月工資900美元。他老婆因為懷孕,在外打理一個手工藝品小作坊。那時,陳文龍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幫忙老婆做些作坊里的技術工作。夫妻二人就這樣起早貪黑地工作,每日省吃儉用,有時多加班1小時,只為了多掙1美元。就這樣,他們陸續還掉了在國內的30萬多元外債,并且小有積蓄。但天有不測風云,僅1年多后,2006年底,他們的小作坊就因資金鏈斷裂倒閉關門了。“當時就差十幾萬元的缺口,沒錢發工資和買原料,可沒工資工人第二天就不來了,訂單也接不了。”陳文龍在柬埔寨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關掉小作坊后,他又欠下了部分債務,妻子只得帶小孩回國,他則繼續留在柬埔寨打拼。 在當部門主管期間,陳文龍一邊工作,一邊自學牛仔褲樣品開發、設計、制作等技術。經常是別人下班了,他還繼續加班,別人休假回家了,他仍在車間研究琢磨,有時他甚至還會拿起廢棄的邊角料,按照設計師設計的思路和方法,自己模仿摸索,苦學技術,尋找靈感。陳文龍的努力老板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次陳文龍去領工資,財務付錢后,他看也沒看就揣在兜里走了,第二天去購物時,才發現多領了250美元。陳文龍馬上找到財務,笑問:“你怎么多給我發了250美元?發錯了,你豈不是還要自己墊錢?”財務也笑道,這250美元是公司老總特意給他加的工資,沒想到陳文龍還會主動找上門。 在牛仔洗染廠,最大成本和最有效益的環節就是手工藝生產,其它流程都可以靠機械化生產。陳文龍說,2007年,他建議公司在牛仔洗染中,把工人薪酬由計時改為計件。沒想到這引起柬埔寨整個牛仔洗染行業生產模式的變革,為其所在公司創造了很大的利潤,他因此受到公司重用并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如果沒有那次改變,可能沒有我的今天。”陳文龍說。 在中國,計件式的薪酬模式其實很常見,但在當時的柬埔寨,大多數手工藝品的制作都是計時,而非計件的。由于剛結束戰亂不久,當地工人很希望能夠多多享受生活,一般發了工資后就會去大吃大喝,第二天常會有一大半工人無法到崗。陳文龍就找了幾個關系與他比較好的、家里小孩多的、比較缺錢的工人做示范,請他們在當月努力干活,并且以計件方式結算。第二個月按計件一算工資,這些工人驚呆了,他們領到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四倍多。而且這種計件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給公司創造了比以往近乎高出10倍的效益。這件事在工廠引起很大的震動,其他工人也躍躍欲試,于是公司把薪酬計算都改成計件模式,工人們開始搶著干活。 薪酬計算由計時改為計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熟練工人產量都能達到原來的10倍,由每天30條的普通手工藝生產量提高到每天300多條。一個工段提高了生產效率,其它工段生產效率也會跟著提高,從而帶動整個工廠的生產效率,公司為此每月能多生產幾十萬條牛仔褲。這種方式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成本,工人能多賺錢,公司訂單和產能也隨之提高。“簡直是脫胎換骨的改變。”公司老總如此評價。 “當時在我做計件模式之前,在柬埔寨全國,沒有一家牛仔洗染工廠是計件生產的。現在幾乎柬埔寨所有的牛仔洗染工廠都是計件模式生產。”陳文龍說,因為他的創新示范引領了柬埔寨整個牛仔洗染行業中的手工藝制作領域生產模式的變革,這件事讓他非常自豪。 這次成功的變革也成就了陳文龍,他隨后被提拔到另外一家工廠做廠長,主要負責做改革示范。由于工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2009年,他回到了總公司,老板破例把公司手工藝部交由他承包生產。“公司把手工藝部的車間以承包的方式,包工段給我,讓我自己做,我用這種模式,在1年多的時間里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當記者問第一桶金大約有多少錢時,陳文龍只是笑著透露,“老家5層別墅可以建好幾套吧”。 2007年,陳文龍在金邊的臺資服裝公司任職手工藝部主管。受訪者供圖 創業圓夢展風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吃了那么多的苦,陳文龍的人生終于是“守得云開見月明”了。但他并沒有立刻開始單干,而是選擇了先把家里安撫好,在老家蓋了新房,而后才用剩下的錢,買了幾臺機器,邊做承包生意,邊跟別人合伙投資成衣工廠。“我先從小做起,穩扎穩打,等資金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我的新工廠才正式投產。”陳文龍口中說的“新工廠”叫金辰鈨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直到2015年才正式投產。 正所謂天道酬勤,陳文龍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通過多年的打拼和自學,他已成為了柬埔寨牛仔褲制作這行的專家。“可以說,做牛仔褲的每一道工序沒有是我不知道的。我是從學徒小工干起,從每一個板房做起,從每一臺機器摸起,從每一條褲子做起,所以我熟悉了廠房建造運營和牛仔褲制作的全套流程。此外,我們公司還有自己完善的設計和研發團隊。” 目前,陳文龍在柬埔寨的公司主要經營成衣牛仔水洗、酵素石磨洗、染色等業務,為歐美的一些品牌牛仔褲做代工。陳文龍說,他最拼的時候,為了做好一件牛仔褲樣品,連續3天2夜沒睡覺,不停地按照客戶的要求修改設計方案,直到客戶滿意為止。在他看來,做牛仔褲設計是要靠思維和靈感設計出好的產品,讓人一看到這條牛仔褲,就像看到一個美女一樣一見鐘情,讓人有購買欲望把它買回家,穿在自己身上。 由于做代工利潤微薄,有時做一條牛仔褲的水洗業務,利潤可能不到0.1美元。因此,為了幾分美元的訂單差價,他會跟客戶在辦公室磨半天,不停進行溝通和談判。“目前我的工廠擁有500多名員工,假如每單多賺1美分,就能為他們多發點工資。”陳文龍說,目前公司的水洗業務每月能接到100多萬條牛仔褲的訂單,但他對這個數量并不滿意,“其實我的事業是剛起步,比起那些大老板,成就和資產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但是我還很年輕,我相信以后會更好”。 陳文龍向記者透露,如若歐洲繼續給柬埔寨免稅政策,他打算再新開一家制衣廠,同時擴大現有公司的生產規模。目前,他正在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等待時機。 2017年中秋節,陳文龍(左)和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會長邱國興(右)在金邊合影。受訪者供圖 經商慈善兩不誤 “做生意,一分錢都要省;朋友有難,多少錢都要幫。”在陳文龍的意識里,做生意跟做人一樣,在你最困難的時候,肯伸出手幫助你的人,就是你最珍貴的生意伙伴。“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歷經生活的磨難,陳文龍深知孤立無援的痛苦,所以他很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助人,幫助身邊一些遭遇困難的人。 陳文龍在做車間主管時,一名柬埔寨當地工人老婆難產,因家貧沒錢住院,向陳文龍求助。陳文龍當即拿出600美元讓他帶著老婆趕緊去救治,而當時陳文龍自己每月的工資才900美元。后來,這名工人的老婆生了雙胞胎,一家人對陳文龍很是感激,他們也成為了朋友,夫妻二人一直跟隨陳文龍創業,至今還在陳文龍的公司里工作。 “其實在我創業的過程中,柬埔寨福建總商會對我幫助也非常大。”陳文龍告訴記者,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成立于2015年7月29日,是廣大閩籍同胞在柬埔寨溫暖的“家”。目前,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擁有企業會員300多家,幾乎囊括了所有在柬埔寨的福建籍企業,會員企業投資的項目涉及產業園區、房地產、機械、生態農業、服裝加工、超市連鎖、電器、交通、能源等多領域。在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會長、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慈善基金會主席邱國興和眾多閩籍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商會秉承福建人愛國愛鄉、海納百川和敢拼會贏的精神,團結和服務旅柬福建籍鄉親,積極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積極參與當地公益慈善事業,積極助貧扶弱、捐資助學,支持柬埔寨華文教育發展,積極幫助在柬閩籍鄉親融入當地社會,得到了廣大旅柬海外僑胞的認可和擁護。 在柬埔寨的福清籍企業會員有四五十家,福清籍鄉親有5000多人。2018年12月8日,在柬埔寨一家工廠做服裝裁剪工作的一個福清老鄉突然遭遇車禍,右腿骨折,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救治,肇事的柬埔寨司機卻逃逸了。得知此事后,身為柬埔寨福建總商會副會長的陳文龍和幾位同在柬埔寨的福清鄉賢陳世發、陳宇梅等商議后,馬上將情況匯報給了柬埔寨福建總商會。商會慈善基金組隨即探望這位受傷的福清老鄉,并號召閩籍鄉親踴躍捐款,伸出援助之手。廣大閩籍鄉親你100美元、我200美元的踴躍捐獻,陳文龍也不例外,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募集到了1萬多美元的善款,除了用于支付福清老鄉6600美元的醫療費外,還剩下了3000多美元善款。 陳文龍說:“由于已經超出了醫療費用,只募捐了一下午就不得不叫停。大家對捐助熱情高漲,從這件事就可以感受到閩籍鄉親寶貴的團結友愛精神。”其實此類事情不勝枚舉,陳文龍表示,在異國他鄉遭遇困難的時候,福建鄉親總是能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特別團結。 由于歷史原因和當地政府缺乏公共項目建設資金,柬埔寨的廣大農村和偏遠山區,大多比較貧困而且缺少干凈的水源,能夠喝到干凈衛生的飲用水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顯得彌足珍貴。為幫助當地老百姓喝上干凈、放心的清水,在柬埔寨福建總商會的帶領和感召下,廣大閩籍鄉親又開始踴躍捐款捐物,在柬埔寨捐建水井,幫助當地民眾。截至目前,柬埔寨福建總商會已匯聚會員愛心,無償捐建了28口水井,幾乎遍布了柬埔寨所有的省份。這一口口水井,就是一灣灣流動的清泉,滋潤著柬埔寨人民的心田,見證著中柬兩國兄弟般的友好情誼。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而柬埔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陳文龍說,正是中柬兄弟般的友好關系為大家提供了在柬埔寨發展的平臺和機會,作為在柬埔寨打拼的閩籍鄉親中的一員,作為柬埔寨福建總商會慈善組的成員,他們將會用實際行動為中柬的友誼之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總結自己這些年的奮斗歷程,陳文龍向記者分享了三點經驗,第一是要把家放在心里。他說,“無論你在哪里,沒有家庭的責任感,你做什么都不會成功”;第二是要孝順父母。他說,“如果一個人做人不孝順父母,那怎樣也不會成功”;第三是要腳踏實地。他說,“你要實實在在地去奮斗、去學習、去努力,去抓住機遇,因為沒有人會白白送你錢”。 談及個人成績,陳文龍只是謙虛地說,他還需要繼續努力,說在柬埔寨,像他這樣白手起家、打拼創業的閩籍鄉親還有很多。自助者,天助之,他始終相信,只要努力奮斗,人總能慢慢去成長,人生也總會更加精彩! (李智勇 蘭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