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0月1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文章,介紹了新加坡華裔攝影家何國堅的故事。1939年,何國堅出生在中國廣東番禺鄉下,后因日本南侵,舉家下南洋謀生。他曾先后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一生坎坷,但因為熱愛攝影并努力學習,于1992年獲得了新加坡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稱號。 文章摘編如下: 1939年,何國堅出生在中國廣東番禺鄉下,日本人打來后,父親帶全家老小去了馬來西亞怡保,在當地錫礦打工養活一家。小學畢業后,何國堅只讀了一年中學,1957年,他經鄉友介紹來新加坡小坡武吉士街“龍奕記酒家”做小工。平日掃地洗碗、開門關門,所有的雜活都由他全部包攬。也正是在那樣的歲月里,他受了店里一個伙計影響,愛上了攝影藝術。 當時,何國堅用自己的儲蓄買了第一臺相機,攝影技術和暗房工藝全是從書本中自學來的。“那時候上班做到半夜兩點,回到住所后把廁所當暗房,往往沖印兩三張照片天就亮了,哪里像現在這樣容易。”何國堅說。 在這家飯店做了12年后,何國堅換去另一家酒樓做雜工,5人同住一間屋子。每個星期天早上,他都會去小坡啟信街月蘭亭咖啡店,同一幫攝影發燒友會合,結伴外出拍照。據說,那時新加坡攝影學會的人大多講英語,東南亞攝影學會大多講華語。 為了向攝友們學藝,何國堅常常要早起。當時他半夜兩點下班,早上五點就得起床,怕影響同室伙計休息,他不敢用鬧鐘,就想出一個怪招,找來一根繩子,一端栓在自己腳上,一端拋出窗口垂于寢室外墻,攝友們早上經過,只需輕輕一拉繩索他就醒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6年,何國堅考取新加坡攝影學會碩學會士(APSS),同年又考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碩學會士(ARPS)。1992年,何國堅晉級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FRPS)。如今,何國堅在三巴旺的新居中,最寶貝的就是他那幾百張精心積存下來的黑白照片。那樣的歲月與往事,在他心中依然歷歷在目。(徐伏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