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不停地積攢”(我的回國創業之路)
——訪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
去年,執掌北京國際音樂節20年的余隆正式卸任藝術總監一職,曾任音樂節聯合節目總監的鄒爽接棒。今年是她正式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的第二年。新的身份是新的挑戰,更是新的機會。 從金融到藝術的跨界 在位于北京市三間房南里4號院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大本營見到鄒爽的時候,她身著白襯衫,頭發利落地盤起,時不時會露出爽朗的笑容。 出生于藝術世家的鄒爽,在準備出國留學時,卻做出了讓家人意外的選擇——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專業。令家人驚訝的決定背后,她有著自己的考慮,“我很重視去倫敦最棒的高校體驗英國的整個社會形態。大學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我想更多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希望學些日后能轉型用于其他行業的內容。”鄒爽說。 雖然選擇了經濟管理,但鄒爽卻從未想過要入金融行業。“對于文化發展來說,像父輩那樣只做單純的藝術家或許已不夠,需要更為完整的體系來支撐。”英國諸多文化事業系統化特征明顯,也與金融行業聯系緊密,這使得鄒爽意識到,經濟管理專業完全可以在推動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效能,實現更專業、更具規模化效應的商業運作。 學校絕佳的地理位置,給了她更多接觸戲劇的機會。她常去看下午場的演出,邊看邊在心里琢磨戲劇。從倫敦政經畢業后,她又在倫敦大學學院拿到了電影文學碩士學位,后以一等榮譽的成績獲得倫敦電影學院導演碩士學位。 畢業后,鄒爽導演過不少歌劇作品,兩次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復排大型歌劇《蝴蝶夫人》,先后于英國皇家歌劇院、北愛爾蘭國立歌劇院、立陶宛國立歌劇院、上海夏季音樂節等完成從巴洛克時期到現當代的多部歌劇作品。就在今年4月,2019國際歌劇獎在倫敦落幕,鄒爽以“新藝術家”獎提名身份受邀參加頒獎典禮,她不僅是該獎項誕生以來首位入圍的中國導演,同時也是本屆唯一入圍的中國歌劇從業者。 在“傳統”與“創新”間平衡 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結緣,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時鄒爽就經常看音樂節的演出。2012年,她復排了音樂節的兒童歌劇《諾亞的洪水》,“這個項目很有意思,因為并不是單純的演出,而是要跟當地相結合,在其中嵌入很多中國元素的內容,這讓我能非常快速地進入到中外兩邊的機構系統當中,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保持平衡。”鄒爽說。 讓鄒爽感觸頗深的,是音樂節對于年輕人的包容,“這里很鼓勵年輕人說出自己的想法。”鄒爽說,“當時余隆總監常會找我們年輕人在一起開會,每個人都得發言,‘你覺得音樂節好玩嗎’‘你覺得音樂節值得來嗎’,讓大家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沙漠里起樓”,是鄒爽對于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誕生的描述。在她看來,音樂節在當時不僅是一場文化交流的藝術活動,它隱含著一觸即發的能量,背后是公眾熱切的期待。但20多年后,她需要玩出些“新花樣”,不斷為觀眾帶來新的音樂體驗。“現在大家有各種各樣的消遣方式、解壓方式,如何能讓音樂節保持住最初的標準,讓那時候的氣質仍然在這個城市深深扎根,這就需要我們‘接地氣’,要與年輕觀眾形成對話,曲高和寡不是我們想要的。同時,也得不斷保持與國際同行的對話。” 正式加入北京國際音樂節之后,鄒爽主導并打造的“新銳歌劇”板塊很快贏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紅館,她與團隊打造了一系列浸沒式歌劇,由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改編而來的多媒體聲樂劇場《逐》、亞納切克經典歌劇改編的《小狐貍》、蒙特威爾第同名歌劇改編的《奧菲歐》……余隆也曾評價說,鄒爽的“新銳單元”像“風一樣改變了音樂節的思維”。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敏銳而獨到的藝術探索嗅覺,鄒爽用自己的藝術理念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實現了很好的平衡,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寬闊的文化解讀視角。 讓音樂節展示出城市氣質 水關長城腳下長達8個多小時的概念音樂會、被譽為“花腔之王”的捷克傳奇花腔女高音埃迪塔·格魯貝羅娃的北京首演、使用VR技術每次僅可進一人的虛擬現實音樂體驗……今年的音樂節亮點紛呈,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回味悠長的藝術盛宴。與此同時,首位獲得普利策獎的華人女作曲家杜韻的歌劇《天使之骨》,此次也將在中國首演。 今年,鄒爽和團隊還上線了BMF(北京國際音樂節)俱樂部,以創造同觀眾和藝術愛好者直接交流互動的平臺。“我們在俱樂部里組織了很多活動,比如公益的大師課,以對話形式讓觀眾接觸最前沿的藝術理念;組織觀眾體驗排練現場,觀眾可以走進馬勒室內樂團的排練廳,坐在樂手旁邊,深入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呈現流程。”她說。 “與觀眾的交流不能隔著一堵墻,如果有墻,那么我們在這邊精彩表演,觀眾在那邊什么也看不到。得建立跟觀眾距離更近的聯系,把這堵‘墻’‘拆掉’。” 1998年,余隆剛剛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之時,只有34歲,鄒爽也是在相同的年紀接棒,成為音樂節的新任藝術總監。歸國這些年,她希望為觀眾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也期望努力實現中外藝術的更好對話。她希望讓音樂節在今后更有“狂歡節”的感覺,展示城市氣質,讓古典音樂真正地包圍在人們身邊,讓更多跨國界、跨文化的因子與北京這座城市互動。 “我現在既是做事情,也是在學習,在藝術上再深造。每一段經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產生新的能量。永遠都在學,永遠都到不了自己覺得特別牛的那個程度,總想著有更好的可能性,然后讓自己不停地積攢。”鄒爽就是這樣不斷對自己提著要求,也是這樣在不斷努力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