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1月28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道,吉爾吉斯斯坦83歲老華人石作山在海外生活57年,一直心心念念中國,從未忘記祖國。 走進吉爾吉斯斯坦(簡稱“吉國”)83歲老華人石作山的家,客廳書柜的正中間擺放著一張黑白老照片,那是石作山的高中畢業照,照片上寫著“烏魯木齊高級中學五九丙班全體畢業合影”,照片中石作山緊挨著老師。 石作山拿著照片自豪地說:“只有各方面表現突出,且受老師和同學們認可的畢業生,才能緊鄰老師合影?!?/p> 與石作山一同翻開珍藏在柜子和箱子里的老照片,他開始回憶起一生中的點點滴滴。很小的時候后,石作山父親就離開了他們,兄弟姐妹多且家庭貧困的石作山從初中開始享受中國政府的助學金,國家的幫助讓他順利完成初、高中學業。 因為父親去世,石作山早早就明白了肩上的責任,無論是學習還是勞動,石作山總是表現突出,一直是同學們的榜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至今都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成績單。 1962年,石作山和家人作為第二批從烏魯木齊出發到達蘇聯的蘇裔人員。在外57年,他從未忘記祖國的恩情,時刻通過新聞電視和網絡信息關注中國的發展。 他時常自豪地向吉國朋友們講述中國的科技、航空、高鐵和數字化發展,當中國需要幫助時,他也盡最大努力,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石作山為北京奧運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設捐款;2008年,他又為汶川地震后的災后重建再次捐款。 57年從未停止思念祖國 2006年9月,石作山曾在媒體上投稿,講述他在吉國的生活,文中最后寫道:“我在吉國種地17年,積累了很多經驗。我們雖然不能返回祖國,但是我們的心并沒有離開過中國。對中國的思念之前一直困擾著我,我相信這個愿望一定能實現,一定能!” 石作山的書桌上有近10本厚厚的筆記,這是他多年來陸續寫的回憶錄,一行行整齊的繁體文字訴說著這位老人復雜的人生經歷和感悟,他從不輕易把這些記錄向世人展示,甚至記者采訪他時,也只讓記者瞟了幾眼,就匆匆放回去。 想家就讀中文書,做中國飯。石作山愛讀書,也熱愛中餐。他愛讀《魯迅選文集》、郭沫若的回憶錄、巴金的四世同堂和中國的四大名著。 1984年,石作山時隔22年后首次踏入中國的熱土。之后,他便因工作原因多次回中國。幾十年的發展,他曾經熟悉的烏魯木齊早就變成另一副模樣,但年邁的石作山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當年的街道名、學校名,并準確說出這些名稱所發生的的變化。 凝聚華僑華人力量 對中吉友好未來充滿期待 石作山認為,回國的次數總是有限的,但他可以為在吉華人華僑服務,營造和諧、溫暖和互助的華僑華人社會。 石作山是個能干事、干實事的人,在吉國華僑華人群體中有很高的威望。曾被推選為吉爾吉斯華人協會會長,之后在合并后的吉爾吉斯斯坦華僑華人聯合會擔任過會長職務。 任職期間,他與協會成員組建成接待小組,數次順利完成赴吉參訪團的接待工作,他們充當翻譯和導游的角色,促成多家中國企業在吉國落地投產,為中吉友好發展做出了貢獻。 同時,他們還熱心幫助在吉國遇到困難的華僑華人,通過一次次的援助工作,提高在吉華僑華人的凝聚力。 此外,在吉國生活近60年的石作山還是中吉關系不斷密切發展的見證者。他說,隨著在吉國投資中國企業不斷增多,不僅帶動了吉國的經濟發展,還解決了吉國大量的就業問題,吉國民眾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友善和熱情。中國援吉的道路、學校和醫院項目陸續交接,吉國人民對中國充滿了感激。(劉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