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時間安排上,陳建德有半年的行程在中國,半年的時間在危地馬拉。從家鄉福清到危地馬拉,是他目前人生旅程中最遠的東西距離…… 2005年,陳建德在阿根廷自家超市里留影。受訪者供圖 一 陳建德的人生軌跡始于他的出生地福清。1982年,他出生在一個小村莊——福清江陰鎮龍門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如果讓陳建德掰開手指頭計算家里有哪些值得他“驕傲”的事,他就只能想到祖父曾當過村里的民兵隊長,祖上幾輩曾經積攢過一點財富。 初中畢業后,陳建德就沒有繼續讀書,倒不是因為他家庭條件的原因,而是受到了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他看來能“做事”的人,未必都是讀書人,到了十五六歲時,他就覺得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需要盡早出來“做事”。 輟學后的陳建德跟著父母在公路工地工作,可時間一久,他就發現這樣的工作不適合自己,雖然自己不怕臟不怕累,但這樣的打工只是“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沒有新意、沒有變化,不是自己想要的“事業”。 這個想法一直困擾著他,直到2002年,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后,他才最終決定離開家,要到外面去闖一闖,于是,他來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阿根廷。 陳建德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開超市的時間不算早,在他之前已經有中國人在那兒開超市了,但超市的數量還不算多。陳建德的每家超市投入資金大約為20萬美元,開業后,每個超市每月有8000-10000萬美元的盈利,算是一個收益比較穩定的產業。可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阿根廷,開超市幾乎成為旅阿華僑華人必選的投資項目,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阿根廷的中國超市從不到100家,迅速地變成了1萬多家,由此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些當地員工甚至會“鉆”阿根廷勞動保護法的空子,到醫院開生病證明,以此享受“帶薪病假”,當地的經營環境變得越發不好。 更重要的是,隨后的幾年,阿根廷經濟不斷衰退,貨幣以驚人的速度貶值。陳建德記得自己剛到阿根廷時,阿根廷比索與美元的比值是2:1,可隨后貨幣不斷貶值,到了2012年時,比值已經高達15:1。 善于思考的陳建德在研判形勢后,有了“收山”的念頭。他將自己在阿根廷經營了幾年之后逐步創辦起的十幾家超市一一轉讓了出去,到了2012年,屬于他的阿根廷華人超市就只剩下了一家。 2019年5月,陳建德(左二)和公司骨干在危地馬拉旅游。受訪者供圖 二 陳建德雖然有“收山”的念頭,但并不是要“打道回府”。在阿根廷開超市得到的收益是陳建德的“第一桶金”,他并不想此后的時光就這么“坐吃山空”,信奉“敢拼會贏”的陳建德決定再找出路,再次搏拼,讓自己的人生再多一點光彩。 偶然的一次機會,一位臺灣朋友在閑談時向陳建德介紹了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并告訴他這個國家與墨西哥是免稅通關,說的是西班牙語,而且很少有中國人在那投資…… 這個不經意的聊天,讓陳建德對危地馬拉產生了興趣,于是他邀約一位在哥斯達黎加的朋友一道去危地馬拉考察。因為這個朋友不僅懂得經商,也懂得西班牙語,一起去危地馬拉也算是“志同道合”了。 陳建德從阿根廷到美國,朋友從哥斯達黎加到美國,兩人見面后,再同乘一架飛機前往了危地馬拉。剛下飛機,陳建德首先感到的是“這里非常落后,一個首都的機場不僅小,而且舊,使用機場的行李推車還要收取1美元的費用”,但陳建德也隱約感覺,這里一定有商機。 在危地馬拉考察的15天時間里,兩個人哪里都沒有去,只是不停地到各處的批發市場“轉悠”,希望找出投資的靈感,嗅出商業的契機。那之后,陳建德回到了阿根廷,但不久后,陳建德又來到危地馬拉,這次他正式地向危地馬拉財政部申請投資。 危地馬拉財政部很快批準了陳建德的投資申請,并給予了他12年的免稅優惠條件。 陳建德的工廠上空五星紅旗飄揚。受訪者供圖 三 危地馬拉尚未與中國建交,因而在這里的中國投資者很少見,在福清人里,陳建德也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建德準備在危地馬拉投資的項目不是他熟悉的超市,而是鞋業。在此之前,陳建德從來沒有從事過與鞋有關的工作,但他在前期考察時了解到,這里的鞋子賣得都很貴,雖然是來自中國的產品,但一旦到了這里,價格就能翻上好幾倍。為此他計劃在危地馬拉建制鞋廠,做到當地生產,當地銷售,這樣的投資得到了危地馬拉政府的歡迎。 工廠的選址在一個離首都32公里的地方,巧合的是通往這里的公路也叫“32號公路”。廠區占地30畝,廠房面積1萬多平方米,第一期投資11條生產線,生產拖鞋、膠鞋、雨鞋、運動鞋。 中國人很重視時間與效率,尤其基建項目的建設速度更是讓世人瞠目結舌,因此才有了“基建狂魔”的別稱。陳建德的工廠建設也讓危地馬拉人見識了先進的中國速度和效率,他的工廠從破土到建成,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而隔壁的一座面積不大的倉庫,用了3年的時間都還沒有建好。 由于陳建德的工廠是危地馬拉工業區規模最大的一家工廠,而且建設速度最快,不僅引起了當地人的高度關注,也引發了危地馬拉政府的興趣。在其工廠即將開工投產前,危地馬拉政府還派人實地考察了一番,確認了這個由中國人創造的“奇跡”是真實可信的。 2015年10月,陳建德赴墨西哥參加鞋業展。受訪者供圖 四 2016年,陳建德的工廠開工,他特意將開工儀式時間定在了10月1日。在開工儀式上,他驕傲地告訴所有參加儀式的嘉賓,“我選擇這個日子,是因為這一天是我偉大祖國的生日,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重要節日”。 因為是危地馬拉工業區規模最大的一家工廠,陳建德工廠開工的事情自然成為了當日危地馬拉的重要新聞,不僅在報紙首版刊登,電視臺也播出了相關消息。但開工第二天,陳建德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這個朋友在電話里向他轉告了臺灣當局駐危地馬拉官員的話,“提議”陳建德將掛在工廠旗桿上的五星紅旗收起來。 陳建德覺得有些莫名,“我是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的護照有國徽,我為什么不能掛國旗呢?”于是,陳建德直接拒絕了“收旗”要求,鮮艷的五星紅旗至今一直高高地飄揚在陳建德的廠區,飄揚在危地馬拉的上空。 雖然俗話道“在商言商”,但陳建德這一代的閩商卻不止于此,他們不僅有吃苦耐勞的性格,不僅有創業打拼的激情和精神,更是心懷家國。因為他們深刻地了解,要是沒有了強大的祖國支持,他們在海外就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己,愛國是他們不能割舍的情懷,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存在。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陳建德認為,在其他國家投資興業,不僅是要從中收益,也要惠及當地,這才是一個有德有為的商人。 在陳建德進入危地馬拉之前,中國商品雖然比歐美商品便宜許多,但還是屬于“價高”的范疇,一雙普通的拖鞋要賣5美元左右,一雙運動鞋要賣39美元左右,因此很多危地馬拉人穿不起鞋。可陳建德開始生產鞋子后,一下子讓這個國家的鞋子價格降了一半以上,這不免觸及了一些當地銷售商的利益。 陳建德畢竟是供應商,銷售商對于他來講是很重要的商業合作伙伴,與他們維護良好關系才是長久之道。于是,陳建德主動與銷售商進行了溝通,他給銷售商們算了一筆賬,以前從中國進貨到銷售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而現在短短數周就能完成一次銷售周期,可產生更可觀的利潤。他將“薄利多銷”的商業理念灌輸給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改變了他們以前的觀念。 如今,陳建德的產品在危地馬拉銷售得越來越好,他的生產線從11條增加到了20多條,并且每個生產線都在24小時不停生產。 在鞋業生產過程中,陳建德還接觸和了解到塑料這個產業,看到危地馬拉在建筑材料方面的生產空缺,他又有了生產塑鋼和PU管的念頭。塑鋼和PU管都屬于建材范疇,這對于陳建德來講,又是一個全新的產業,他萌生了再創業的沖動。 2018年10月1日,危地馬拉福建同鄉會成立,會址設陳建德工廠辦公樓。受訪者供圖 五 如今,陳建德日常的行程常常是有半年在中國,半年在危地馬拉。因為他的企業生產離不開中國,許多的原材料都要從中國購買過去,沒有中國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海外的事業就會受到影響,而作為企業老總,危地馬拉的工廠也離不開他。不過,在危地馬拉的工廠管理步入正軌之后,陳建德也開始“分心”,做些別的事。 因為深知自己的“根”在中國,家在中國,事業穩定后的陳建德就開始尋思為身在大洋彼岸的危地馬拉的中國人建一個“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籌備,2018年,危地馬拉福建同鄉會正式成立,陳建德擔任會長,同鄉會的會址就設在陳建德公司辦公樓的三樓。遠道而來的中國人終于可以在異鄉感到“家”的溫暖,可以互相幫助,話鄉音、敘鄉情。 同鄉會成立后,由中國大陸到危地馬拉的中國人又組織成立了“和平統一促進會”,陳建德被推選擔任名譽會長。 …… 陳建德每年都有跨越地球東西的行程。以前他覺得這條路很遠,現在他覺得這條路很近,因為這路已經成為了一條他熟悉的路,一條他喜歡的路。 每次出門前,陳建德都不會忘記買幾面新的五星紅旗帶到危地馬拉,因為他要經常更換飄揚在自己工廠上空的國旗,要讓五星紅旗在危地馬拉的藍天下,永遠鮮艷無比、光彩照人。 (林小宇 蘭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