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林文珠又再次回到了福清市高山鎮西江村,這里是他的故鄉,也是他成長的地方。雖然離開這里已經45年了,但他經常回老家,每一次回家鄉,他都會發現家鄉在變化,不僅越變越快,而且越變越好。這讓已經是72歲的他,越發感到幸福、感到高興…… 一 福清位于福建中部沿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歷史上就有著出洋討生活的習慣。 早年林文珠的祖父林圣昌就下南洋,到了印尼泗水,打拼賺錢,60歲時回到了老家建房安度晚年。林文珠的父親林學銓則赴印尼繼承父業,期間遇上了日本南侵等事件,時局動蕩,但與兩位弟弟一起通過勤勞拼搏,他們還是開辦了橡膠工廠,經營起了五金和布料生意,在印尼頗有名氣。 雖然林文珠的家庭比起靠種地為生的人家好了許多,但當時家鄉貧困的狀況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隨著年紀的增長,他開始懂得家鄉之所以貧困,是舊中國留下的頑疾,加上當時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嚴密封鎖和包圍。 剛到印尼的林文珠常會感到那里有一種別樣的“氣氛”,很多華人的行為舉止都非常小心謹慎,不敢講中國話,不敢寫中國字,即使說的是福清方言,也要先看看周圍環境。 后來他才知道,這里曾發生過排華事件,雖然過去了很久,但這個傷痛一直留在每個人的心里。無論已經回國的華人,還是留在當地的,沒有人會忘記那段歷史,沒有人會忘記心里的創傷。 林文珠(前排左一)出席第十三屆世界華商大會。受訪者供圖 二 讓印尼華人高興的是,1990年8月8日,中國和印尼簽署《關于恢復外交關系的諒解備忘錄》,當即正式恢復了外交關系。 這一國家層面的事影響著千千萬萬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他們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他們可以不用再擔驚受怕地生活了,祖籍國的強大讓海外炎黃子孫有了堅強后盾,至少他們能得到比過去更多的尊重,這種感受對于林文珠來講是刻骨銘心的。 一直以來,在海外打拼的華僑華人都有“抱團取暖”的習慣,且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會組成許多不同的鄉會。印尼是中國人較早僑居的國家,而福建人占據了多數,尤其在爪哇省,福清人更是“人多勢眾”。因此早在1913年,福清籍印尼僑胞薛其鈿、郭傳枝(亞士)、楊積山、林則煦等就發起成立了印尼泗水玉融公會(以下簡稱“公會”)。 初期,公會沒有固定會址,到1927年才在大家的努力下,籌款購買了泗水龍街5號房舍作為固定會所。公會以團結鄉親、造福桑梓為宗旨開展會務活動,設執行委員會,首任會長為薛其鈿。公會先后創辦了《融報》《玉融周報》《融聲》月刊等,宣傳公會宗旨,報道時事新聞、會務活動,弘揚中華文化等等。1965年,印尼發生政治動亂后,公會會所、僑眾學校校舍均被印尼當局接管,公會所有活動被迫停止。 然而即使在那個形式嚴峻的年代,老一代的福清僑領也不懼艱險,仍然堅持公會宗旨,在可能的范圍內為鄉親們服務,所以當印尼“解禁”后,公會很快就又恢復成立,只是把名稱改為了“東爪哇福清公會”,林學善任永久名譽主席,張逸民、張中光為名譽主席,林文光為第一任主席。 從那時起,林文珠就開始投入僑社活動,并擔任東爪哇福清公會秘書長、副主席、常務副主席。至今依然擔任著印尼華人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印尼中華總商會東爪哇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世界一帶一路商貿總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東爪哇福州十邑同鄉會副主席、東爪哇西河林氏宗親會第十屆主席等社團職務。 林文珠帶團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圖為南京曉莊學院營開營典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三 上世紀90年代,印尼各地的華人社團紛紛成立,僅福清同鄉會就有29個。為了將這些福清社團聯合起來,林文光主席提議成立一個覆蓋印尼全境的福清社團。于是,林文珠等人開始到印尼各地社團做工作,終于在2009年2月14日在泗水成立了“印尼福清社團總會”,第一屆輪值主席為林文光,林文珠則擔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與其他地域的同鄉會不同,與新僑同鄉會不同,印尼福清社團總會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社團里會員的年齡跨度也很大,因此要做的事情特別多。不僅有生意上的事,有扶貧相關的事,有賑災的事,有文化教育的事,甚至會員家中的婚喪喜事社團都要介入幫忙,也正因此,印尼福清社團總會真正是成了一個在印尼華人的“大家庭”。 在眾多相關事務中,最讓老一代印尼華人“上心”的是,中國與印尼斷交了30多年,在印尼的很多中青年華人,不了解自己的祖籍國,不僅不識中文,不會講中國話,甚至受西方的宣傳影響,對中國多有偏見。 林文珠認為,印尼的華人后代生于斯長于斯,應該熱愛印尼這個國家,但華人畢竟是一個特殊的族群,有著自己的祖籍國,應該要知道自己從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和習俗,這些是都源于中華民族的“根”,而這“根”是每個華人的“魂”。 所以從印尼福清社團總會第一屆理事會開始,社團就每年組織印尼福清華裔后代到中國參加“尋根之旅”冬令營和夏令營活動,這成為了福清社團的一項重要工作,林文珠為具體組織者。多年來,他始終如一,不間斷地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林文珠還記得第一組團時,他們曾遇到很多麻煩。由于參加“尋根之旅”夏令營的成員為12—18歲的在校學生,但印尼的暑假與中國的暑假時間不一致,印尼各個學校的放假時間也不盡相同,時間上很難以協調,再加上這些學生大多不會講中文,很多人甚至不愿去中國。 盡管千辛萬苦,最終這個“尋根之旅”夏令營還是在林文珠等人的努力下成行了,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那以后的每年,林文珠不僅會參與組織 “尋根之旅”夏令營,還會親自帶隊到中國。讓他高興的是,許多印尼華裔孩子們通過參加“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親眼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變化,看到了祖籍地的山山水水,進而認識中國,喜歡上中華文化,中國因此在他們的心里扎下了“根”。 林文珠參加印尼龍目島世界福清社團聯誼會與印尼東爪哇福清公會聯合捐建的伊斯蘭教學校“玉融樓”的落成啟用儀式。受訪者供圖 四 其實,在印尼的所有華人社團對所在國都有一份愛心,每一次的賑災救助,每一項的社會公益事業,華人都是走在前面,對印尼社會的進步貢獻良多,也得到了印尼社會的認可和贊揚,而福清的“玉融人”更是其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8年8月5日,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遭遇強烈地震,造成許多人員傷亡及數萬間民房和公共設施受損。林文光主席第一時間動員世界福清社團聯誼會與印尼東爪哇福清公會聯合賑災,林文珠和黃云濤負責向全世界福清社團和鄉親募捐,募得善款印尼幣14億6千多萬盾,東爪哇福清公會募捐到了印尼幣12億3千多萬盾, 募捐組將募集到的賑災款27億多的印尼盾都用于援建龍目島一所倒塌的伊斯蘭教寄宿學校(Pondok Pesantren Hikmatusysyarief NW),讓當地的學生盡快重返校園,繼續學習。 經歷7個月的緊張施工,一所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3層樓16間教室的鋼筋水泥教學樓終于落成。2019年9月22日,落成儀式由西努沙登加拉省省長祖基復利曼夏博士主持,林文光主席率領15人赴龍目島參加落成儀式,林文珠也在其中。參加當天活動的還有來自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北龍目縣、那路馬塔鎮、沙魯鄉、瑟拉德村等地政府官員和警察長,伊斯蘭教長老、學校學生和當地群眾代表等一千余人,是當地一個空前的盛會。而這座樓也破天荒的以中文名字命名,叫做“玉融樓”。 2019年10月6日,西努沙登加拉省前省長穆哈默德·柴努爾·馬基,來到位于泗水的東爪哇福清公會會所,與林文光主席等福清公會成員會面時表示,他特地來到泗水市拜訪東爪哇福清公會理事,是希望代表全西努沙登加拉省居民對世界福清社團聯誼會與印尼東爪哇福清公會的愛心行動,援建伊斯蘭教習經院教學樓“玉融樓”表示衷心的感謝。 有過幾個世紀在外打拼經歷的海外福清人更懂得,華人要立足當地社會,不僅身后要有祖籍國為靠山,更重要的是尊重當地文化、當地民族,用真情聯誼,用行動回饋,這樣才能融合社會,才能安居樂業。 林文珠作為海外僑胞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受訪者供圖 五 由于工作需要,林文珠經常會回到祖籍國,有時候是帶領“尋根之旅”夏令營和冬令營團組,有時是參加國務院僑辦、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各種會議活動、研習班學習等,讓他難以忘卻的經歷頗多,如親歷“九三”大閱兵現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會觀禮、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宴,以及每年出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時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及合影留念。 有時他在想,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海外華人,但祖籍國卻給了如此高的榮譽,這使得他從心里感謝祖籍國,感謝祖籍國的親人。 也因此在談及住在國和祖籍國時,林文珠激動地表示,有生之年,他將竭盡所能地為印尼華社服務,為祖籍國多作一點貢獻,為促進早日實現中國和平統一大業而奮斗。 (林小宇 蘭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