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月3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載文章,通過新加坡華裔企業家、前南洋大學創始人陳六使孫女陳麗音之口,講述了陳六使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陳麗音的阿公叫陳六使。2019年10月,新加坡洋理工大學將校園內一條道路,以前南洋大學創始人陳六使為名,易名為“陳六使徑”,校園的人文學院大樓也以新加坡福建會館命名,以肯定陳六使和福建會館對教育做出的貢獻。 祖父創校父親授課 “我不是前南大或后來的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但我身上有南大的遺傳因子,因為除了祖父陳六使創辦前南大,我父親也一度在南大授課,所以我和這所學府有深厚的淵源。”陳麗音說。 陳麗音的父親陳永新早年從美國紐約大學畢業回國后,曾到南大授課兩年。之后陳永新轉戰商場,成立一家再生紙公司,而陳麗音并沒有進入南大修讀。“我喜歡服裝,但本地學府沒有這方面的課程,于是我到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藝術學院修讀。” 面海大屋內的童年 鮮少人知道陳麗音的家庭背景。陳麗音透露,她自出生那天起,就與祖父同住在馬林百列占地接近兩英畝的面海黑白大屋內,直到十歲祖父去世為止。她的童年以至后來的成長歲月,或多或少受祖父敦厚處事態度影響。 陳麗音印象中的童年,祖父是主角。陳六使有13個孩子,陳麗音有超過50個堂表兄弟姐妹,陳麗音的父親排名第八。就像60年代的黑白粵語片中的富裕人家,大屋內除了人多,司機和傭人也多,包括司機和看顧孩子的媽姐,很有舊年代的電影畫面。 陳麗音記得的是,在她十歲以前,每個周末,祖父的所有孩子都會到大屋聚首,祖父都會給所有的兒孫派發“利是”,所以大屋內經常都充滿人氣。過年的時候就更熱鬧,因為除了兒孫,陳六使的兄弟姐妹也都會一家大小前來拜年,因此當年的陳家大屋出入的人非常多,自成一個社群。 “祖父樣子相當嚴肅,為人耿直、誠實、保守、樂于助人,同時也有一定的威嚴,但他非常疼愛兒孫,經常帶我們到福建會館,辦完正事后,一家人就會在會館內吃晚餐。”她說。 1950年,陳六使接替陳嘉庚擔任福建會館主席,每天進出會館成為日常作息。從六歲開始上學后,陳麗音通過大人的交談,加上感覺上在會館出入的都是大人物,每個人也都聽祖父的話,慢慢知道原來祖父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但當時也沒認為那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相比小時候和現在對祖父的認識,現在當然更深一層,也更了解祖父對國家社會,尤其是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真是相當偉大。” 孫子為祖父提公事包 陳六使早年從中國南來之后,曾在陳嘉庚的橡膠園工作,累積豐富的經驗,之后在1925年與三哥合創橡膠公司,大力發展橡膠生意,在十多年內迅速成為橡膠界巨子。 “祖父會帶我們到他在新加坡的橡膠工廠,以及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玩。橡膠園內有蝦池,蝦池和蝦都有濃濃的橡膠味道,所以我印象難忘,那是我和祖父度過不少寶貴親子時光的地方。”陳麗音說。 像許多傳統華人家庭一樣,長輩都不太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陳麗音出世的時候,陳六使已65歲,她記憶中的祖父拿著枴杖,每天早上必定會喝咖啡、看報紙,上班前會穿著白色汗衫和紗籠先到花園散步喂魚,之后才整裝到會館去。每天下班回家后,包括陳麗音在內的小孩子就會忙著為祖父提公事包,拿拖鞋,并為祖父按摩雙腿。 “祖父是一家之主,大家都聽他的話,平日他自己不下廚,要吃什么都吩咐工人去準備,最喜歡的是吃潮州菜。祖父在家與每個家庭成員都以福建話溝通,我也因此學會簡單的福建話。我們平時也看不少黑白粵語片,與馬來司機則以馬來話溝通,所以也懂得一點廣東話和馬來語。” 陳麗音坦言,她很幸運有一個那么能干的祖父,讓下一代都能享受平穩幸福。這也啟發陳麗音,明白要有屬于自己美好生活的推動力,連帶成就了她在時尚界的貢獻。 慷慨助人熱心慈善 陳六使一生事跡可以寫成多部書,在華人歷史上也有詳細記錄,但對陳麗音來說,祖父留下的最豐富遺產,是他慷慨助人的慈悲之心。陳六使不僅熱愛中華文化及教育,更是積極參加新加坡華人社團活動的領袖,同時對東南亞地區的教育及慈善福利事業慷慨資助。 陳麗音回憶,祖父生前非常樂于助人,是大慈善家,當年陳家大屋經常有陌生人在外排隊,希望能獲得救濟。只要能幫得到,陳六使都義不容辭,所以廣結人緣。 1972年,陳六使因心臟病逝世。“他當時昏倒在每天坐的大椅子上,救護車將他帶走后就沒再回來。祖父生前的善舉很多人沒齒難忘,所以他的喪禮是當時的社會大事,每天來吊唁的人很多,出殯時更是萬人空巷。” 籌辦南大傳為佳話 當年籌辦南洋大學,福建會館帶頭,決定捐523英畝土地作為興建南洋大學的校址,陳六使個人率先捐出500萬。隨著他的振臂一呼,社會各階層熱烈響應,籌募建校基金,整個華人社會掀起踴躍捐款的熱潮,社會各界紛紛響應,集腋成裘以促其成,一時傳為佳話。 談到祖父給自己帶來的最正面影響,陳麗音認為是祖父白手起家的創業過程。上世紀20年代益和公司創辦初期,曾碰到不少困難,1929年又受經濟大蕭條影響,經營不很順利。日占時期,公司業務一度停頓,遭到不少損失,但面對這一切挑戰祖父都咬緊牙關一一克服,讓她非常敬佩。 “祖父受教育不多,但極有遠見,創建了自己的商業王國,并樂于助人大力推廣教育事業,還創辦了南大,這股堅毅的精神讓我知道,在生活中只要定下目標努力去進行,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我這些年處世待人的原則。” 遲到好過沒到 南洋理工大學將校園內一條路以陳六使命名的舉動,肯定先人對本地教育事業的貢獻,陳麗音認為是很令人欽佩的做法。“有些人認為這份肯定來遲了,但我覺得遲到好過沒到。沒有陳六使,也許就沒有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她說。 陳麗音和丈夫育有三個兒子,老大在美國紐約大學修讀商科,雙胞胎兄弟目前也在同一所大學修讀音樂,孩子們都遺傳父母的基因,很有時尚感。陳麗音透露,雖然三個孩子都沒有選擇在南洋理工大學念書,但修讀音樂的雙胞胎不久前與南大的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合作一個多媒體音樂項目,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算是延續了陳家的南大精神。 陳麗音說,現在她們這一代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下一代,就像陳六使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未來一代能有更好的將來。“我已經走過人生的大半旅程,更好的明天對下一代來說更至關重要。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最后都帶不走,最理想的就是將之傳承下去,像祖父將他的大愛精神傳承下來一樣。”(吳慶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