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九旬歸僑30年制作600架飛機模型見證中國航空變遷 中新社柳州1月19日電 題:九旬歸僑30年制作600架飛機模型見證中國航空變遷 作者 林馨 臨近中國春節,當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年貨時,廣西柳州市九旬印尼歸僑楊騰祥卻在家里的工作臺前,專心制作木質飛機模型,他希望在春節期間將所有“中國造”飛機模型趕制完畢。 近日,記者走進楊騰祥的家庭“工作室”,一架架精致的飛機模型被放置在玻璃柜中,模型前標注著飛機機型名稱。楊騰祥一邊戴上老花眼鏡看圖紙,一邊在工作臺上切割、打磨廢料。隨后,一塊塊木塊變成機身、一個個易拉罐變成輪胎、一根根雪糕棍變成螺旋槳。 年事已高的楊騰祥,說起飛機兩眼放光。楊騰祥介紹,他出生在一個印尼華僑家庭。1951年,他看到中國招募空軍后決定回中國報考,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雖與夢想失之交臂,但他對航空的熱愛卻未止步。長期以來,楊騰祥通過報紙、雜志關注飛機動態,將各國各類飛機型號、特點了然于心。 1990年,楊騰祥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制作飛機模型。剛做飛機模型時,楊騰祥遇到不少困難,最讓他發愁的是如何找全各種飛機的三面圖。后來,楊騰祥寫信給中國航空博物館求教,并獲得《中國名機珍藏》《世界軍用飛機百科大圖鑒》等資料。 如獲至寶的楊騰祥照著書上圖紙,按照1:100的比例放大繪制圖紙,再據此制作飛機模型。在老伴齊小玲眼里,他把模型當成真飛機來制作,毫不馬虎。為了支持楊騰祥的愛好,齊小玲隔三差五便到街上撿廢品,給楊騰祥找模型原料。 30年來,楊騰祥共制作從一戰時期至今世界各國的戰斗機、轟炸機、民航機等共600多架。“我剛開始制作飛機模型時,多數以美國、蘇聯飛機為主,當時盼望可以制作更多的中國飛機模型。”隨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楊騰祥的模型中出現越來越多中國飛機身影。“從中國制造第一代戰斗機殲-5到新生代戰斗機殲-20、再到中國大飛機,每一架飛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楊騰祥說。 雖然楊騰祥視飛機模型為珍寶,但他卻先后將400多架飛機模型捐贈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近200架飛機無償提供給柳州市五星社區星空坊展出。楊騰祥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夠看到模型、掌握航空知識,熱愛祖國的航空事業。” 最近,楊騰祥打算專門制作一組“中國造”飛機模型。目前,已累計完成近50架。楊騰祥說:“還差幾架新面世的飛機未制作,爭取在春節期間做完,早日展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飛機產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