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4月15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由于俄羅斯政府近年來大力吸引外資農業發展,中俄兩國的地理距離又近,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來到這里經營農業。中國農民將自己的種植經驗帶到了俄羅斯,也滿足了當地對農產品的需求。 老冬從2003年就開始了在俄羅斯遠東聯邦區的赤塔州的種植之路。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他將中國先進的大棚技術帶到了俄羅斯。在冬季十分寒冷的赤塔州,他的暖棚可以常年維持25攝氏度左右的溫度,非常適合蔬菜生長,一年可以種植兩茬作物。他說,赤塔這個地區光照條件非常好,用溫室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產量,中國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產量也很高。 多年的堅持讓他贏得了相當好的口碑和信任。他種植的蔬菜往往剛收獲,就在當地一售而空了。 “當地,赤塔銷(售)一部分,烏蘭烏德銷一部分,有時候遠點,往伊爾庫(茨克)運點兒,但往那兒運運輸成本高,基本當地銷的多。開始幾年往外運得多一點,現在當地比較認了,基本都當地銷了。基本上貨下來,人家直接打電話就訂走了,自己不用去銷售。”他說。 俄羅斯遠東土地非常肥沃,盡管種植方式相對原始,也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肥料及農藥,所以產出的農產品質量非常好。老冬說,因為受當地自然條件所限,他僅能種植蔬菜,而在遠東東部的很多地區,不少中國人選擇了前景更好的經濟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等,這些作物一來品質好,二來需求旺盛,效益非常好。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中國人無法像往常一樣跨越邊境到俄羅斯務工。對老冬的農場來說,直接面臨的困難就是勞動力不足。老冬解釋說,種大田的話,需要的機械設備多,而人員需求相對較少,一般只需要幾個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即可。但大棚種植不一樣,需要經驗豐富又踏實細心的農民身體力行地去耕作。往年,他一般會雇傭三、四十個中國人,而2020年,算上他自己,只來了14個。 他預計,2020年整個農場差不多有一半的土地無人耕種,“今年就種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按人來。能種多少棚種多少棚吧。我們的冷棚基本都不種了,可能就一半,今年扣了40個?!?/p> 俄羅斯對入境中國工人的管控也是比較嚴格的。農場主可以申請一定數量的中國工人工卡,政府相關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發放數量。工卡的辦理需要一定時間,而有些農場,比如老冬的農場 ,往往從元旦已經開始勞作了。于是,他們在為工人辦理入境手續的時候會把前一年的名額留一部分給第二年,以保證一年到頭都有足夠的人手。 起初的探索階段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損失。蔬菜種植的時效性很短,采摘之后要立刻賣掉,幾天不售出就要扔掉了。最多的一次,他曾一天扔掉三、四十噸的蔬菜。經過多年的嘗試,老冬摸索出,三、四十個工人的時候,農場的效益最好。這樣的人員配置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俄羅斯對農藥使用有嚴格限制,當地還有嚴格的農產品檢驗機構。 老冬說,他的農場都用微生物菌肥,即可當農藥又可作肥料,所以就病害很少,產品品質不錯,很受當地人認可。 老冬說,每年他們都會去山東壽光學習,那里是中國蔬菜溫室大棚的發源地。他們把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在俄羅斯的農場實踐起來,不斷創新。如今,老冬的蔬菜大棚在成熟季節能夠日產20多噸,已成為當地大棚種植的企業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