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隆坡12月15日電 (記者 陳悅)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實現減貧目標是“人類歷史長期與貧困斗爭中極具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他說,減貧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個目標中排名第一的任務,消除一切形式和規模的貧困是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要求,是全球最大挑戰,是人類社會共同目標。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為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對全球減貧事業貢獻最大的國家。 許慶琦進而指出,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將有8800萬人至1.1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但中國在疫情下如期實現減貧目標,有力增強世界各國在后疫情時代完成減貧目標的信心。 長期關注中國減貧過程的許慶琦認為,在實現減貧目標的過程中,中國“精準扶貧”和“產業扶貧”等理念給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多次赴中國訪問的許慶琦說,他深知中國面積遼闊,各地環境天差地別,因此造成各地區貧困民眾陷入貧困的原因也大有不同,即使同一個地區的貧困戶,也可能是不同因素所導致。中國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的扶貧方式是根據自身國情提出的有效政策。 他亦指出,中國不以救濟式扶貧、依賴政策帶動的傳統扶貧為手段,而是開發式扶貧——給貧困戶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例如通過開發旅游業、種植高價值農產品等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永久性、根本性扶貧。 許慶琦說,貧窮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問題,世界各國的貧窮緣由也不盡相同,但中國的扶貧實踐依然對世界各國有很大參考價值。中國有機結合了經濟發展與減貧扶貧措施、把減貧扶貧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定下減貧除貧時間表并量化減貧扶貧目標、以精準扶貧和開發式扶貧為減貧理念和政策,這些都值得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和借鑒。 許慶琦還重視中國“綠色扶貧”“數字扶貧”等實踐,指出這是注重脫貧的“綠色可持續性”及積極結合互聯網數字技術高科技扶貧。他認為,這些實踐都對發展中國家很有啟發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