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7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7日在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發表致辭。他從金融服務和科技創新兩個產業闡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的角色。 陳茂波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去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為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定出了藍圖,指出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角色。在國家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方面,香港憑借“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可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和促成者角色;同時可以大灣區為切入點,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 陳茂波以金融服務和科技創新兩個產業為例子,講述香港的角色和作用。 陳茂波指出,金融服務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今年五月,中央政府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支持香港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發揮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的金融合作,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具體而言,香港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對大灣區的金融發展作出貢獻。 第一,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陳茂波表示,香港現時已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外匯及場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場,并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與服務。香港會繼續與內地當局和業界探討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的管道,并把握好數字人民幣發展的機遇。 第二,擔當內地企業的國際融資平臺,提供多元化的資本。香港的年度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總額在過去11年間,七次位列全球第一。在2020年首11個月,香港的IPO集資總額達3050億港元,暫列全球第二。現時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超過一半為內地企業,它們分別占香港股市總值和交投量的80%以上。為了進一步把握大灣區創科產業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近年也做了一些制度創新:引入新的上市制度;引入有限合伙基金制度和提供稅務優惠,這兩項舉措均有利內地企業,尤其是創科企業吸納海外資本發展業務。 第三,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和穩健高效的銀行體系,能為內地企業在海外的資金提供停泊和管理服務。香港是亞洲最大的對沖基金基地、第二大的私募基金基地,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和最大的20間保險公司,分別都有七成在香港設有機構,顯示香港是全球領航的金融機構匯聚的中心。 第四,風險管理。國家在2019年11月公布了一系列有利大灣區發展的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在港澳市場發行巨災債券。香港有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及完善的司法制度,加上具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是內地保險公司發行巨災債券的理想平臺。 第五,推動大灣區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過去兩年,特區政府提供多項補貼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推行1000億港元的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為香港和區內的潛在發行人提供重要的基準,并吸引更多機構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和專業服務。香港會和深圳、廣州等兄弟城市,一起推動大灣區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陳茂波指出,《規劃綱要》要求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與深圳共同建設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籌建工作進展良好。深圳河兩岸的科創園區,將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重要平臺。 陳茂波指出,香港是大灣區內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多家具世界級科研能力的大學、健全的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國際化的營商和生活環境等,對全球的創科人才和機構極具吸引力。近年,國家對香港發展創科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例如,自2019年4月推出“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已陸續批出超過2.8億人民幣給香港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進行研發項目或建立實驗室。不少內地和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所,亦準備落戶香港科學園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跟香港的大學一起進行研發工作。 陳茂波表示,香港將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與大灣區內的兄弟城市合力把大灣區建設為一個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