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政府花錢請專業社工,基層百姓將享受更多“走心”服務。為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省民政廳、省委組織部等17個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省社工人才總量達到7萬人,每個縣(市、區)培育不少于5家社工服務機構,城市平均每個社區有5名以上社工專業人才,村(社區)都有社工提供服務。 “社工是什么?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志愿者嗎?”面對百姓疑惑,省民政廳社會工作處處長王水清解釋說,社工即社會工作者,他們和律師、醫生一樣,需要獲得執業資格,相比于志愿者,社工是一份職業。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社工在幫困扶弱、情緒疏導、心理撫慰、危機干預、矛盾化解、資源鏈接等方面有專業優勢。目前,全省社工人才總量超過4.7萬人,擁有持證社工1.7萬人,社工機構442家。 為加強社工人才建設,《措施》在加大培養力度、完善職業水平評價制度、健全薪酬保障機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大機構培育力度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為加快推進社會工作參與基層服務,《措施》明確,拓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推動基層社會工作崗位開發,優化基層服務供給方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社會工作服務,逐步實現政府提供社會工作服務從“養人”向“辦事”轉變。各有關部門要將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 同時,建立區縣—鎮街—村居三級社工服務平臺,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推廣“社會工作者+慈善+志愿者”的協同機制,搭建“互聯網+社會工作”信息化惠民平臺,依托互聯網供需平臺,打造服務對象與社工之間零距離、精準化的對接機制。 “社工是社區活力的‘加油站’,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對破解基層服務力量薄弱、提升困難群眾服務水平、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大有裨益。”王水清說,《措施》的出臺,將建立社工人才參與基層服務的長效機制,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措施》還明確了部門職責、資金扶持等,要求各地建立黨委政府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民政部門具體負責、有關部門各司其職、鄉鎮(街道)社區配合參與、社會力量協同的工作機制。各地各部門要擴大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范圍和規模,積極拓寬社會籌資渠道,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社會工作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