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愿帶密密匝匝,宛如給樹穿上大紅袍。 香火繚繞中的儒釋道 進入金山寺,是自然風光之外的另一種人文風景。寺雖小巧,卻敬奉著儒釋道三教的香火。媽祖、西方三圣、伽藍菩薩、三一教主毗鄰而處,各自香火鼎盛。信眾執五炷香,就可“一站式”地于這玲瓏小寺中感受兼容并蓄的多樣信俗。 金山寺管理人員說,有許多人專程到金山寺尋訪寺的右廂。右廂名為“借借室”,相傳是明朝學者林龍江的居室,他曾于此著書立說。 林龍江,本名林兆恩。明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于官府,并傾家賑濟難民。1546年,林兆恩鄉試不第,遂摒棄科舉功名,致力于身心性命之學。久之,心有所悟,認為儒、道、釋“其教雖三,其道則一”,于是創立“三教合一”學說。倭患之后,林兆恩羨慕金山寺勝景,寓居寺內著書,并建造“普渡”。因他“普渡”用的器具都是向周邊居民借來的,所居之所就被命名為“借借室”。這里還有一副對聯,相傳也為林兆恩所寫“:山川寄跡原非我,天地為廬亦借人”。 楹聯匾額后的名人身影 文化游也是金山寺吸引人的一大主題。 與右廂相對的左廂,名為“怡怡齋”,據說曾是眾多洪塘文人仕子的讀書處,如明嘉靖年間的七省經略張經、明萬歷二十年的狀元翁正春等,他們或在此讀過書,或題過詩,留下過墨寶。文有不少。其中元代王翰的一首詩,頗能道出它的天然之處“:勝地標孤塔,遙津集百艙。岸回孤嶼火,風渡隔村煙;樹色迷芳渚,漁歌起暮天。客愁無處寫,相對未成眠。” 朱熹曾到金山寺講學,因此金山寺建有“朱子樓”予以供奉。他為金山寺寫過一副楹聯“:日夜長浮,不用千篙爭上水;乾坤屹立,獨能一柱砥中流。” 末代皇帝溥儀的師傅陳寶琛,也曾在游覽金山寺時揮筆題寫“禪棲”二字,感慨金山寺出離紅塵的意境。 在媽祖殿后壁,有個“是最勝處”的匾額,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民國二十四年題寫。現在金山寺的寺匾是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趙樸初所題,觀音閣的匾額“大慈樓”是中國著名書畫家劉海粟88歲時的封筆之作。 近20年來,金山寺的每一點修繕變化,均引發市民關注。新一年金山寺會不會有新變化?現在的“明艷”金山寺是否已是它最美的模樣?歡迎到晚報文藝副刊公眾號“悅號”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