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惠風和暢,春和景明。 東南網3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鄭雨萱 蔣豐蔓)隱屏峰下九曲溪畔,與丹山碧水相生相伴,朱熹園(武夷精舍)百世流風。這座因朱子而名揚天下、被譽為“武夷巨觀”的宋代書院,歷經800多載而斯文不絕。 3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他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雙世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2日,從河北秦皇島來的游客陳勝利與9名同伴,在武夷山偶遇習近平總書記,他們特別激動。“總書記很親切,詢問我們旅程安排,點贊既看山又看海的安排,總書記還說武夷山是雙世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陳勝利說。 在云窩景區為總書記擔任向導和講解員的,是武夷山世遺申報工作委員會原專家組負責人周洪艦。“總書記說故地重游,20年前他來過此地,在福建工作時,他曾積極協調推動武夷山申報雙世遺工作。”周洪艦說,一路上,總書記與他拉家常、聊生態、聊文化,回憶20年前申遺歷程的點點滴滴,也談到了現今的巨大變化。 看到仙掌峰巖壁上“壁立萬仞”四字,總書記饒有興致。“我向總書記匯報,這是明朝學者陳省題寫,這四個字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也寓意武夷文化內涵的精深,總書記點了點頭。”周洪艦說。 “我還介紹,武夷山有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堪稱中國書法藝術寶庫,還有歷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深邃博大的思想內容,賦予了武夷山獨特的精神風貌。總書記伸手觸摸了一下巖壁上的苔蘚,贊許世世代代武夷山人對這里的保護。” “總書記此行再次強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僅要保護自然生態,更要保護文化根脈,這是武夷山人最大的擔當。”周洪艦感慨于心。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 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朱熹園位于九曲溪畔,這是南宋大儒朱熹一手創建的書院。朱熹一生,“仕宦九載,歷朝四十六天”,近50年都隱居在武夷山。宋淳熙十年(1183年)春,朱熹率領眾弟子,在隱屏峰下創建武夷精舍,他不僅在此完成了《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等代表作,標志著其理學思想體系的成熟,而且以培養道德君子為己任,倡導“學者大要立志”“修身為本”的新理念,引來四方學者云集響應。之后,學者相繼在武夷山筑室講學、繼志傳道,武夷山這座理學文化名山因此譽滿天下。 在朱熹園擔任向導和講解員的是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建光。“總書記一見面就親切地跟我打招呼。他對朱子文化很熟悉,知道武夷精舍又名紫陽書院,因為朱熹祖籍地江西婺源有紫陽山,故有此名。”張建光說。 在朱熹生平成就廳,張建光主要介紹了朱熹與福建的關系,朱熹自稱“居閩五世,遂成建人”。“總書記對朱子理學很關注,2016年5月,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還談到宋明理學與朱熹,對朱子的名篇雋語也是信手拈來。當我介紹傳承朱子理學的現實意義時,提到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認同、弘揚中華文明三點,總書記聽得很認真,他還詢問了朱子研究會的情況。” 朱熹園里,一面“民本思想”墻讓人思接古今。800多年前,朱熹從天理的高度論述民本思想,“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平易近人,為政之本”……這些古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總書記在此駐足良久,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介紹了朱子的民本思想。”張建光說,“總書記指出,朱子民本思想與我們黨強調的許多地方是相通的。” 考察中,總書記強調,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后,武夷山文化工作者葉燦心潮澎湃。“具有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所在,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對朱子文化、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既薪火相傳,又推陳出新。”葉燦說。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今后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張建光倍感責任在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