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七年多時間里,改革一路攻堅克難,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也為“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此時的中國,雖然已經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不斷積聚。 這份自1978年以來歷次三中全會中篇幅最長的重大決定,瞄準的正是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 七年多來,在國企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改革不斷向深水區突破。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過去七年間,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人民獲得更舒適居住條件;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按期實現,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破除以藥補醫,取消實行60多年的藥品和耗材加成,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到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今天,“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掀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篇章,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改革步伐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