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5月13日電 題:香港華菁會會員趙陽:讓香江溫情在文字中流淌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居港六年的香港華菁會成員、青年作家趙陽的新書《香江記趣》,日前在港悄然上架,淺色封面上一個咖啡店的插圖、書名邊一方“趙陽”的紅色篆印,給人淡雅之感。 翻開《香江記趣》,淡淡的墨香迎面而來,書中收錄的120篇隨筆,是趙陽對溫情香江的記述和感懷。 “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談判時我還很小,父親就跟我講香港的很多故事,對我說‘以后長大了替爸爸去香港看一看’,在我讀中學的時候,他去世了。”趙陽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提及內心的遺憾和思念時,下意識地用雙手抱緊自己的雙臂。 大學畢業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趙陽都在尋找機會到香港工作。“香港和內地城市開啟自由行后,我每個月都會選一個周末來香港,感受香港的味道,就這樣堅持了10年,有好幾年的春節我都是在香港過的。”他說。 來港工作后的趙陽有了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體會。他酷愛文學,很自然地用文字記錄來港后的所見所聞,不時有佳作見于報章。他還熱心參與社會和公益活動,成為香港華菁會的一員。華菁會是由一群中國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發展事業的青年精英創辦,他們心系國家,服務香港。 在趙陽的筆下,香江處處流淌著溫情。“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你的文章中香港的人和事都那么暖和,我說因為我遇到的都是暖和的事兒。”趙陽舉例說:“2019年我去醫院看病,當時的情況是很多醫生聽見說普通話的病人就會明里暗里地比較怠慢,但我恰巧遇到的是很有良知的醫生,他說‘不論你從內地來,還是香港本地人,在我這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中國人’。” “一個城市是有它的溫度的,那么香港的溫度在哪里?就是每一個香港人所展現出來的。”趙陽說:“我善于發現一個社會的美好、這個城市的美好。一些看起來非常小的事情,于我卻是對香港社會非常有信心的一點。” 趙陽坦言,他在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時也會遇到感覺不那么友善的人,但雙方通過交流之后大都會改變彼此印象。喜歡和香港本地人打交道的趙陽不僅有不少球友,他的朋友中也不乏小商販與菜市場攤主。 在趙陽看來,語言不是溝通的障礙。“有人說在香港一定要講粵語,其實我現在還說不好粵語,但我有勇氣去跟本地人交流的時候用普通話,時間久了我身邊的香港朋友都來跟我學普通話,我覺得很快樂。” 周末,趙陽則會和香港的一些中小學生一起讀經典美文、古詩詞,并教他們說普通話。他認為,當下的香港需要青年人與內地的融合、香港不同背景青年的融合和各種智慧的匯聚交融。 趙陽將目光投向窗外尚有陰云的香江天際,對記者感慨道:“文化的認同既要有大環境的帶動,更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這需要每一個人去突破,而且要善于匯聚這種力量。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是因為認知不全面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誤解。當認知全面、對稱之后,我覺得大家都會做出正確和光明的選擇,這是人的天性,沒有誰天生愿意去選擇黑暗的東西。” 他繼續說道:“我始終相信這個地方,香港這個城市是值得去愛的,一定要真心去愛它,所以我在這本書里寫的就是: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就在這里,在一起,團結一心往前走,一定會好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