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9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福建民俗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推出體驗傳統文化與古代運動會、《七遛八遛 不離福州》福州俗語專題講座、閩派古琴展演、非遺剪紙與紅色文化體驗以及泉州提線木偶戲展演等系列活動。活動惠及消防官兵、福利院學生、社區居民及廣大市民游客。 自古投壺便是一項寓德育于其中的體育運動;蹴鞠運動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世界博物館日前夕,福建民俗博物館走進福州市消防支隊三坊七巷中隊,為消防官兵們送去蹴鞠和投壺運動,并在運動結束之后體驗傳統拓片,一時間歡笑聲不斷。 “七遛八遛 不離福州”,這句福州俗語一時間成為熱門語句。本次講座以“七遛八遛 不離福州”為主題,以家風家教、社會風氣、自然界諺語和醒世警言四方面為出發點,借用福州俗語講述人生哲理、傳遞正能量。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為豐富福利院孩子日常生活,把博物館文化帶進福利院,福建民俗博物館走進福州市兒童福利院開展“非遺剪紙與紅色文化特色體驗”活動。活動將“黨在我心中”、“紅船文化”與傳統民俗技藝柘榮剪紙相結合。讓孩子在傳統技藝的體驗中感受紅色文化。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泉州傀儡不僅是泉州乃至閩南語系地區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在其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本次惠民演出曲目為《鐘馗》與《小沙彌下山》。除泉州提線木偶戲展演外,精彩閩派古琴展演也在民俗館內為國際博物館日添彩,演出曲目有《流水》《臥龍吟》等。 福建民俗博物館社教負責人表示,博物館文化讓生活更精彩,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著自身的力量。作為福建民俗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福建民俗博物館將進一步深化免費開放成果,并將博物館文化帶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福建民俗博物館將柘榮剪紙這一民俗技藝與紅色文化相結合,讓福利院兒童在傳統技藝中感受紅色文化(福建民俗博物館供圖)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福建民俗博物館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