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山公園內的貢院墻。 福州晚報記者 管澍/文 林雙偉/攝 2017年,在冶山歷史風貌區仁壽堂背面的工地上發現了一塊福建貢院古磚。之后的幾年間,300多塊刻有“鴻福”“鴻祿”“鴻壽”“鴻喜”等銘文的古磚在冶山提升工程工地中陸續被發現。 日前,精選了福建貢院古磚60多個最具代表性的銘文拓本集《福建貢院磚銘拓本集》出版發行,為讀者揭開了明清時期福建貢院的歷史。昨日,記者采訪了該書的作者陳元春和邱婷。 篩選古磚 建起貢院墻 在冶山春秋園的天泉池附近,有一處用福建貢院古磚砌成的貢院墻。上面不僅刻有“鴻?!薄傍櫟摗薄傍檳邸薄傍櫹病钡燃Z,還刻有古窯名稱、工匠名字和記年等銘文。 據了解,福建貢院帶字古磚出土后,以陳元春為代表創建的冶山斈(“學”的異體字)社的社員將古磚清洗干凈并制作拓本。去年夏天,在福州市名城委的邀請下,冶山斈社的陳元春、邱婷等人從300多塊貢院古磚里篩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古磚,用于建造冶山春秋園貢院墻。 《福建貢院磚銘拓本集》對貢院古磚銘文進行注釋,解讀字義及其出處,力圖探究文字的意義和背后的文化內涵。書中還介紹了福建貢院的歷史和周邊的古代建筑及人物活動,幫助讀者了解古代貢院的職能。 古磚上的銘文。 根據銘文 找到古磚產地 據介紹,出土的貢院古磚大都來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福建貢院的一次修繕。 2020年秋天,根據“大文山”“仙岐窯”“其元山”等古磚上的銘文,陳元春、邱婷等8名冶山斈社的社員,和民俗專家方杰一起前往閩侯縣南通鎮文山村、仙岐村、其元村考察,一天之內找到了文山窯、仙岐窯、其元窯3個古窯。 據了解,這3處古窯自元代開始就燒制磚瓦,前幾年才停窯。在此之前,三坊七巷的古厝修復曾使用過文山窯生產的磚瓦。 閩都文化專家、福建省文史館原館長盧美松說,有關部門可以進一步調查考證,將古窯列為保護對象。他說,冶山斈社通過古磚對福建貢院的建筑建造特征進行挖掘,是冶山歷史文化研究的一種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