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回顧神舟十二號任務,多個“首次”創造歷史。 首次實施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所謂交會對接,是指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會合,并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這是載人航天活動的三大基本技術之一,是實現空間站和空間運輸系統的裝配、回收、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及營救等在軌服務的先決條件。交會對接復雜度高、精準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稱為“萬里穿針”。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隨后,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 6.5小時有多快?此前,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時,通常需要約兩天的時間。短時間、高效率的交會對接,使航天員飛行體驗有了很大提升,全自主的交會對接模式也大大減少了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 快速交會對接是中國載人航天矢志創新、不斷突破的縮影。為了滿足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應急救援需要,長二F火箭系統進行了108項技術狀態的更改,增加了故障檢測和逃逸系統,以確保航天員在發射過程中的安全。同時,神舟十二號團隊還開創了天地結合的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即攜帶兩艘飛船進場,由一艘船作為發射船的備份,成為遇到突發情況時航天員的生命救援之舟。 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 7月4日,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開啟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劉伯明、湯洪波先后出艙,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出艙活動成功實施。 這是繼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于13年前首次出艙后,中國航天員再一次出艙。此次出艙歷時約7小時,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首次檢驗了中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8月20日8時38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再次出艙,約6小時后返回天和核心艙,比原計劃提前了約1小時。 比起神舟七號,神舟十二號的出艙任務從時長、難度和工作量上都數倍增加。中國在核心艙機械臂、艙外維修與輔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為出艙活動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隨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更多技術過硬的中國航天員將走出艙門,展現出最美的“太空舞步”,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停靠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軌停靠3個月,完成了在軌組裝建造、維護維修、艙外作業、空間應用、科學試驗以及空間站監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務,進一步驗證了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與此同時,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和生活3個月,為考核驗證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空間站物資補給、航天員健康管理等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的各項保障技術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吃穿住行的太空生活點滴和細節,展示了一個真實和奇幻的太空世界,為更多普通人了解太空提供了一扇窗口。 為適應空間站復雜構型和姿態帶來的復雜外熱流條件,神舟團隊對返回艙、推進發動機和貯箱等熱控方案以及船站并網供電方案進行了專項設計,使飛船具備了供電、熱環境保障的適應性配套條件。 接下來,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將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總體主任設計師周亞強說,神舟十三號在軌的主要工作是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更豐富的經驗。 首次繞飛空間站并與空間站徑向交會 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后,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了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后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神舟十二號具有復雜的交會對接飛行模式,具備與空間站核心艙進行前向、后向、徑向對接口對接和分離的功能。接下來飛往太空的神舟十三號將與空間站進行徑向的交匯對接,因此神舟十二號的試驗為下一趟“太空專列”做好了鋪墊。 與天舟二號和神舟十二號采用的后向對接和前向對接不同,徑向對接是從核心艙的下方來接近,飛船和核心艙在軌道高度上存在偏差,難度有很大的提升。由于不同高度的速度不同,在對接過程中需要連續的軌道控制,不斷調整姿態。為此,研發人員通過提高動態情況下敏感器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來解決這一難題。 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號之前,載人飛船都從固定的軌道返回地球。空間站任務中,空間站為了節省推進劑的消耗,軌道位置會隨著不同時間節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長期停靠的要求。為此,神舟團隊對返回軌道重新進行了適應性的設計,使載人飛船返回高度從固定值調整為相對范圍,并改進返回的算法,提高載人飛船返回適應性和可靠性。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也是東風著陸場迎回的第一艘載人飛船。從此以后,“東風”將成為中國載人飛船出發與回歸的“母港”。為了這一目標,著陸場系統進行了20多項技術改造,構建了多專業搜救力量體系。神舟十二號的順利回歸,首次檢驗了東風著陸場的搜索救援能力。未來,這里將成為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可靠、安全、溫暖的航天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