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玉女 黃小宇 攝 夢幻玉女 黃小宇 攝 東南網10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山峰棋布,“華東屋脊”黃崗山聳入云霄;水繞山行,晝夜奔騰的九曲溪澄澈清瑩;綠野尋蹤,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新物種不斷刷新生物多樣性紀錄;地靈人杰,朱子文化源遠流長…… 這里,是武夷山國家公園!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首站便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青山綠水間,諄諄囑托:“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10月12日下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碧水丹山,大美武夷,一曲人與自然共鳴的協奏曲,正響徹山水間。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始終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膽改,深入試,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重點任務之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下,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圓滿完成,為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管理新體制:從多頭分散到統一高效 尋幽覽勝,武夷獨步。 1616年,30歲的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在三天時間里,飽覽武夷山川、溪流、題刻。他在游記中為武夷山水留下了濃重的筆墨,后世慕名而來者眾。 得天獨厚的地形和氣候,造就了這片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這里被中外科學家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如何不負大自然的恩賜,保護好這片人類共有的珍貴自然遺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同年7月即被國務院列為中國第一個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此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多種自然保護地類型相繼落地。他們為武夷山生態保護立下汗馬功勞。 但多頭管理的局限性也逐漸顯露:缺乏頂層設計,同一保護地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碎片化現象嚴重,保護管理效能低下…… 整合保護地,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正當其時。但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全球最具知名度、影響力的自然保護地模式——國家公園脫穎而出。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將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武夷山,成為全國10個試點之一。 省委書記尹力、省長王寧高度關注推動試點工作。我省建立了由14個省直單位及南平、武夷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組成的體制試點工作聯席會議,統籌解決試點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 2017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省林業局直接領導。新時代賦予福建林業人新使命。省林業局先后開展三輪“百日攻堅”行動,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照瑜幾乎每個月都到武夷山現場辦公;選派41名業務骨干入駐武夷山,啃硬骨頭,打攻堅戰,與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干部職工合力破解改革難點。 福建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隨后,《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及5個專項規劃、11項管理制度、12個規范標準相繼出臺。 福建,開啟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武夷山樣本”的探索實踐。首要任務,便是創建統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體制。 優化整合,力度不凡。整合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光倒刺鲃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5種類型保護地,武夷山國家公園規劃總面積1001.4平方公里,地跨南平的武夷山市、建陽區、邵武市、光澤縣4個縣(市、區)9個鄉鎮29個建制村。 創新機制,協同管理。通過明確國家公園管理局、省直有關部門和所在地各級政府權責,探索建立了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為主體,省直有關部門和南平市及有關縣(市、區)、鄉(鎮、街道)政府協同管理,村民委員會協助參與,主體明確、責任清晰、相互配合的管理機制。 “從此,武夷山生態資源管理體制由分散、多頭、低效向統一、垂直、高效轉變,管理職責由模糊不清、交叉重疊向權責清晰、協同配合轉變。”省林業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 管護新模式:既嚴格管控又科學修復 保護第一,是國家公園的首要原則。與其他試點區相比,武夷山國家公園面積不算大,但情況要復雜得多。 “試點區地處南方集體林區,集體林占比55%。”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支隊長劉國富說,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近年來武夷山巖茶、紅茶價格居高不下。“在利益沖動驅使下,山上毀林種茶,山下違建,成為當地很長一段時間里的亂象。” 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多措并舉,建立管理智能化、管控嚴格化、修復科學化、責任明晰化的“四化”生態管護新模式。 “我們將試點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實行差別化管理。”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呂兆平說,武夷山國家公園組建了國家公園森林公安分局和執法支隊兩支執法隊伍,建立了省級公檢法司辦案協作機制,設立了南平市駐國家公園檢察官辦公室、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武夷山國家公園巡回審判法庭,推進資源環境公益訴訟及刑事案件快立、快偵、快訴、快審、快判,有效遏制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現象發生。 2019年底,時任建陽黃坑鎮鎮長林瑞妃,以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坑管理站站長的身份,成為國家公園的新一員。鄉鎮與執法大隊聯動,定期與國家公園召開聯席會議,進村入戶宣講森林防火、松材線蟲病防控……鄉鎮長兼任管理站站長林瑞妃的加入,解決了管理中的“短腿”問題,生態管護形成合力。 “智慧大腦”,為生態管護全面賦能。 每天來到鷹嘴巖山上巡護,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執法大隊隊員張權的規定動作。巡檢助手終端,是他的隨身法寶。一旦發現茶樹違規擴種點,張權便當即拍照、錄像,一鍵完成事件上報,系統自動測算出違規擴種面積。隨即,這些數據實時傳送至武夷山國家公園巡護管理平臺,工作人員即調取系統調查資料進行比對。 “傳統森林巡護依靠人工分散作業,缺少科學巡護規劃,隨意性大,護林效果不佳。”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說,瞄準護林痛點,武夷山國家公園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GIS等信息技術手段,對生物資源、生態環境、森林防火、入園卡口、林業有害生物等要素,進行“天空地”一體化全方位監測,達到很好的管控效果。 既嚴格管控又科學修復。 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全面禁止試點區林木采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完成封山育林62.5萬畝。出臺生態茶園建設管理意見,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每年持續減少化肥農藥用量10%以上,鼓勵和引導茶企、茶農按標準建設生態茶園,累計建成生態茶園示范基地4800余畝。 發展新路徑: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守著綠水青山,不能過窮日子。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是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又一重要課題。 沉睡的“綠色資產”被激活了。 不久前,武夷山市星村鎮程墩村王卓英等14位村民與國家公園管理局簽訂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合同。依據合同,未來10年,在原有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的基礎上,他們還可獲得每畝每年118元的生態補償款,但不得再開展采伐竹材、采挖竹筍等經營活動。每年年終,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對實施地役權管理的毛竹林進行檢查驗收。 “實施地役權管理后,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國家公園則獲得毛竹林的經營管理權。”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部部長廖傳平說,通過統一管理,既減少了重要保護區域的人為活動,又保證了林農的權益。目前,整個試點區已對4.5萬畝毛竹林實行地役權管理。 不斷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了“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共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商品林贖買、地役權管理補償等11項補償內容。 在產業發展方面,武夷山國家公園則堅持“用10%面積的發展,換取90%更重要區域的保護”。生態茶業、生態旅游業、富民竹業、林下種養業等綠色產業,欣欣向榮。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隨處可見“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的生態茶園。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業有限公司,是生態茶園的第一批響應者之一。 “國家公園免費提供苗木,鼓勵茶園套種,種植楠木、紅豆杉、銀杏等珍貴闊葉樹。”公司負責人方舟說,生態茶園根據不同季節,見縫插針地套種紫云英、大豆、油菜花等綠肥作物,導入捕蟲板、捕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堅持人工除草,杜絕草甘膦等化學農藥使用。 “通過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特許經營和保護管理,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矛盾,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林雅秋說。 經過4年多大膽改、深入試,福建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綠色答卷—— 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新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物種;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到國標I類標準。 站在新的起點上,生態“優等生”福建繼續發力。 “我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習近平總書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論述激勵著林業人。 “時代賦予國家公園新機遇、新使命、新征程。”林雅秋說,要持續以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為基礎,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為目標,持續深化改革,通過持續實施“體制機制建設工程、管護體系建設工程、保護修復建設工程、科研監測建設工程、協調發展建設工程”等“五大工程”,著力把武夷山國家公園打造成為生態文明體制創新的典范、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的典范、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發展互促共贏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