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20號的嚴復故居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10月27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過去在歷史書本上接觸過嚴復思想,他被認為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重溫和學習。”今日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逝世100周年的日子,在福州三坊七巷嚴復故居,來自廈門的游客曾女士特地前來了解嚴復生平事跡,感悟先賢的歷史貢獻。嚴復是從福州走出去的中國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三坊七巷郎官巷20號的宅子里度過了晚年最后一段時光,1921年病逝于此,一百年過去,他的科學與愛國思想仍閃耀光芒。 “嚴復的科學與愛國思想仍不過時” 嚴復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1854年1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侯官縣蓋山鎮(zhèn)陽岐村一中醫(yī)世家。 1866年8月,嚴復父親嚴振先,在救治霍亂病人時受感染,不幸身亡。這一年,嚴復12歲,當年底,嚴復投考剛創(chuàng)立的福州船政學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次年1月入讀船政學堂后學堂,學習駕駛。 1877年,作為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的一員,嚴復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1879年夏,嚴復回國,先在福州船政學堂任教。次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師學堂洋文總教習。此后20年間,嚴復皆在此任教,并升至學堂總辦(相當于校長)。1912年5月4日,當時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的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原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嚴復正式就任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甲午之恥,讓“學貫中西、才兼文理”的嚴復激憤反思。他在天津《直報》上陸續(xù)刊發(fā)《論世變之亟》等呼喊變革的政論,1897年又和夏曾佑等人創(chuàng)辦《國聞報》鼓與呼。 嚴復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他系統(tǒng)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一生的主要譯著有八部:《天演論》《原富》《群己權界說》《群學肄言》《社會通詮》《法意》《穆勒名學》《名學淺說》。 其中《天演論》是自稱為“達爾文的斗犬”的英國著名學者赫胥黎的講演稿,嚴復翻譯《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fā)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產生廣泛影響,也為中國先進分子接受社會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憲明提到,《天演論》至少從四個方面,即“物競”(斗爭)、“民惟安生樂業(yè)乃有以自奮于學問思索之中”(“唯物史觀”)、“烏托邦”及“事各視其所勝,養(yǎng)各給其所欲”(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為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了觀念上、理論上的鋪墊。 嚴復晚年不忘給后代留下珍貴遺產。對于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和褒揚。1913年4月,嚴復發(fā)表《思古談》一文,提出區(qū)分國家民族高下的標準,是“要以國性民質為先”,而不是主要以“形而下”的物質的東西為標準。對于鄉(xiāng)親,修理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尚書祖廟以紀念。對于子女,立遺囑如何做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黎元百姓的幸福,嚴復窮盡一生精力。著名學者曹聚仁在20年間讀過500多種名人回憶錄,這些名人都稱受過嚴復的思想影響。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名社會活動家對嚴復的高度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曾十分重視,嚴復思想的研究和弘揚。1993年,他為《嚴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寫了序言;1997年12月,他為“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題詞:嚴謹治學,首倡變革。追求真理,愛國興邦。2001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主編了《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一書,并作序,稱贊嚴復“高舉科學與愛國兩面大旗”,認為“時至今日,嚴復的科學與愛國思想仍不過時”。今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考察嚴復故居時,對嚴復的成就與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