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黨代會 數說福建這五年】系列報道之(三):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 著力構建交通強國先行區
東南網11月14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十三五”期間,完成投資7230億元,形成“兩縱三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初步建成域內互通、域外互聯,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交通路網更加健全完善 “軌道上的福建”初步形成 平潭公鐵兩用大橋如今成為平潭到福州的主要交通通道。作為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也是合福鐵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橋起自福州市長樂區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在蘇澳鎮連接平潭島,全長16.34公里,其中跨海段超過11公里。大橋上層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公里,已于2020年10月1日通車試運營;下層為雙線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 大橋的建成通車,結束了平潭島不通鐵路的歷史,平潭、長樂與福州老城區將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對更好發揮福州中心樞紐作用,帶動閩東北區域整體開放開發,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這五年,我省路總里程達1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000公里(密度排名全國各省第3位),實現80%的陸域鄉鎮30分鐘內便捷通高速;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達1.1萬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75%以上;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9.3萬公里,建成農村公路1.2萬公里,實施公路安保工程2.3萬公里。“軌道上的福建”初步形成。建成世界最長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鐵路運營里程3884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達1906公里,實現9個設區市動車環形運營,福州、廈門雙雙邁入“地鐵換乘時代”。 平潭公鐵兩用大橋 胡鵬 攝 四好農村路 給鄉村插上致富的翅膀 丁屋嶺是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被譽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活化石”的客家古寨。過去的丁屋嶺,久在深山人不識。由于通寨道路狹小、崎嶇多彎,車輛無法通行,不但游客寥寥無幾,連村民出行都成問題。自從當地交通部門將丁屋嶺通寨公路列入福建省“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建成了6.5米寬的農村公路后,旅游大巴開進山,丁屋嶺這座“寶藏山寨”開始向世人展示其獨特魅力。 據當地村干部介紹,路修好以后,來這里旅游的人數多了起來,一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8萬元,是通路前的3倍以上。 這是福建省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福建省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設立鄉村道專管員隊伍、實施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加快實施“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統籌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建設人民滿意的交通,成效斐然。這五年,全省97%鄉鎮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約60%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車;農村郵政快遞網絡不斷下沉,建制村直接通郵率100%,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100%。 “十四五”著力打造福建“211”交通圈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更加注重統籌協調、一體融合,圍繞福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核三支”總體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國家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戰略支點、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戰略支柱、兩大協同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著力打造福建“211”交通圈(各設區市間2 小時通達,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圈1 小時通勤,設區市至所轄縣、各縣至所轄鄉鎮1 小時基本覆蓋)。“十四五”期,綜合交通運輸力爭完成投資8300億元,圓滿完成交通強國試點示范創建任務,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六個更加”(網絡設施更加先進可靠、運輸服務更加便民惠民、綠色交通更加低碳環保、智慧交通更加創新融合、安全應急更加快速有力、行業治理更加規范高效)。 到2035年,建成交通強國先行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和兩岸往來的便捷樞紐基本建成,建成“福建211交通圈”,融入“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持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